來源:光明日報
2018-10-08 09:56:10
【班組之星】當了23年先進的班長李元剛
用自己的“匠心之尺”,讓工件精度無限逼近零誤差
他,加工40多噸重的異形工件,其形位公差、尺寸精度誤差能夠保證不超過一根頭發(fā)絲;他,工作26年來,以工匠之心打磨著每一件經(jīng)手的工件,產(chǎn)品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他就是當了23年先進的四川鴻艦成套分公司大型段鏜床甲班班長李元剛。
“法蘭焊接后,端面已經(jīng)變形,要想保證工件的密封性能,必須在加工支架的同時,也對法蘭的端面進行再加工,其尺寸公差和平面度公差必須保證在0.03毫米以內(nèi)!”一天,李元剛在數(shù)控200鏜床前對著圖紙向徒弟宋紅富講解加工要求。他再三叮囑:工件是高爐所用,來不得半點差錯。
大約10分鐘后,李元剛利用機床數(shù)顯表查看加工尺寸。“還得再做數(shù)據(jù)補償,法蘭到大面的尺寸公差和平面度公差都不在公差范圍內(nèi)?!崩钤獎値е降苤匦抡{(diào)整機床,修改加工程序。為了將零件加工誤差控制在0.03毫米以內(nèi),他們足足忙了4個小時。
0.03毫米,不到一根頭發(fā)絲的二分之一。這樣的精度,早已超過了肉眼的辨識范圍,卻是鏜工李元剛在機械加工中習以為常的公差范圍。
在李元剛的職業(yè)生涯中,精度就是他的極致追求。他用自己的“匠心之尺”,在一刀一刀的加工過程中,讓工件精度無限逼近零誤差,而每一次完成加工任務都是對技術(shù)極限的新挑戰(zhàn)。
去年底,某用戶單位急需一種備件。該備件不但外觀復雜,需要加工的面很多,每個面的角度都不一樣,而且面對孔的垂直精度要求在正負0.02毫米,其苛刻的工藝要求無異于讓制作加工人員“帶著鐐銬跳舞”。在加工中,難題層出不窮,比如工期很緊,而機床上用來保證垂直精度的補償閥又壞了。按常規(guī),這根本就是一個無法按期完成的加工任務。
“這個備件是對方首次讓我們加工,如果我們能保質(zhì)保工期完成,便有后續(xù)訂單的可能……”接到加工任務后,李元剛好像進入“瘋魔”狀態(tài),走路、吃飯、上廁所,甚至連睡覺的時候,都在琢磨工裝怎么設計、如何實現(xiàn)人工數(shù)字補償。
匠心獨具的李元剛將職業(yè)精神、敬業(yè)精神,融化為對產(chǎn)品負責的態(tài)度,反復更改胎具設計數(shù)十次,終于在工期內(nèi)完成了加工任務,得到了用戶的高度認可。近年來,上百個“高精、特急”的備件,都在李元剛手里高質(zhì)量按時加工完成。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加工技術(shù)已爐火純青的李元剛在不斷錘煉自己之際,還在極力推進“傳幫帶”工作。
鏜床班是四川鴻艦的“龍頭”班組,承擔著該單位80%的異形精密工件加工任務?!盎罴唷⒐て诰o、精度高、責任重”是鏜床班的標簽。操作者沒有10年以上的工作經(jīng)驗和高度的責任心,很難保證工件滿足工藝要求。由于諸多原因,鏜床班目前技能人才嚴重青黃不接,只有數(shù)年前的三分之一。
作為鏜床甲班班長,李元剛每天提前半小時上班,對班組11臺機床所加工的工件逐一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后,他會詳細記錄下來,在開班前會時組織大家集體討論。下班時,他常常最后一個離開,與倒班的同事從安全、技術(shù)、生產(chǎn)任務等方面進行交接。
對班里的年輕職工,他傾注了極大心血。每次有難度較大的活,他會讓青工們學習觀摩,讓他們根據(jù)加工圖紙列出加工工藝。不管青工們編的程序有多離譜,他都會熱情鼓勵,一步步引導他們不斷改進。
對領(lǐng)悟能力稍差的青工,他手把手地教工件尺寸換算方法,一根線一根線地教識圖,一個符號一個符號地教編程……
“當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有人曾半開玩笑地對李元剛說。
“人家叫你一聲師傅,你就要對得起‘師傅’這兩個字。再說幫人也是幫自己,如果班組職工技術(shù)不過硬,干活廢品多,我這個班長還怎么當?”李元剛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