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
2025-09-01 11:06:09
今年上半年,河南省GDP同比增長5.7%,高于全國0.4個百分點,扛起了經濟大省挑大梁的責任。與此同時,河南更在思考如何更好發揮自己地處中原腹地、連通東西南北的區位優勢。從年初的“新春第一會”,到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工作推進會,“統一大市場”是今年以來河南要破題的重點任務。以高效互聯互通為基礎,河南聚焦“破、立、通”三個關鍵字,著力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堵點,加快推動交通樞紐向“經濟樞紐”躍升。
打破一面“墻”
用高效互聯互通“疏經活絡”
第一個關鍵字是“破”。坐擁交通“十字路口”的區位紅利,卻面臨“流量難變現”的發展困惑,這是河南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要破解的現實命題。把“流量”轉為“增量”,實現從“地理區位中心”到“經濟循環樞紐”的躍升,河南如何打破循環暢通的“墻”?
凌晨的鄭州機場北貨運區,高峰時段每間隔十幾分鐘就有一架貨機起降。來自西班牙的貨物要從機場貨運區運到新鄭綜合保稅區,雖然直線距離只有100多米,但就在今年以前,貨車還得先出機場、上馬路,兜上一大圈,再進綜保區。
新鄭海關物流監控科副科長 王肖鋒:因為要申報轉關加電子關鎖,繞行社會道路才能進到綜保區,耗時比較長。
貨車司機 胡瑞清:眼看著倉庫就在面前,也只能出去繞行。
短短100多米的道路,要繞行三道卡口,一趟下來,至少得1個小時,費時又費力。當地有關部門開始琢磨,如何讓“門對門”的這100多米走得更高效。但真要破掉這堵“墻”并不容易,關口打通不僅涉及多個部門,還牽扯到不少政策規定,座談會就開了七次,方案修訂了九版。
最終,大家決定在新鄭綜保區和鄭州機場北貨運區的圍網間新設一個卡口,取消原有的轉關手續和海關封志,車輛不再繞行社會道路。同時,采取智慧監管系統實現信息共享、自動比對、無感通行。
鄭州天麗物流有限公司關務負責人 周浩:由于通關時效的整體提升,我們每周有兩個包機的服裝貨物落地鄭州。鄭州落地貨物的全國占比由原來的20%到30%,提升到了現在的60%。
打通和提速的不僅僅是這100多米,今年,鄭州海關關區推行“一個系統、一次理貨、一次查驗、一次提離”的“大通關模式”,通關時效提升60%的同時,物流成本也節省了50%。
鄭州海關口岸監管處副處長 俞浩:今年前7個月,通過區港一體化模式進出境的貨物一共有3.26萬噸,同比增長了27.9%。
前7個月,河南外貿創出歷史同期最佳紀錄,進出口總值達4833.8億元,同比增長22.3%,高于同期全國增速18.8個百分點。
“立”規破障
河南讓跨省辦事“無感絲滑”
破除看得見的物理壁壘,還只是暢通大循環的第一步,第二個關鍵字是“立”。過去企業跨省辦理變更業務要“跑斷腿、磨破嘴”,有時還會遇到“地方挽留”的阻礙。針對企業這一痛點,河南加強信息互通和協同,以立規則、建制度讓企業感受到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
在河南新野縣政務服務大廳,企業負責人王瑤正在“跨省通辦”窗口辦理業務。他在廣東汕頭和河南新野各有一家玩具廠,落戶新野兩年后,生產線擴張的需求讓他急需變更汕頭工廠的營業執照經營范圍。
就在兩年前,王瑤決定在新野新建一條生產線時,跨省審批這只“攔路虎”差點讓項目擱淺。
南陽市新野縣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 胡穎甜:廣東和河南的企業登記系統和數據格式都有差異,因此需要人工去進行核對和補漏。
“系統不兼容”帶來的麻煩還只是“耗時間”,而“標準差異”帶來的困擾則是“誤大事”。為了讓設備圖紙符合河南標準,前前后后耗了一個多月修改了三版。
南陽市新野縣漢城街道辦事處人大工委主任 宋亮:就像做同一道菜,兩省的調料、火候要求不一樣。特別是縣里,要當好“翻譯官”,才能讓企業少跑腿。
這些曾經讓企業犯難的“堵點”,倒逼河南拿出了實打實的改革舉措。新野縣率先推出“專屬管家”制度,從項目備案到審批,全程幫辦代辦,將跨省項目開工前的審批環節從12個壓減至5個。“一對一”的精準服務,讓企業少了“客場作戰”的陌生感。
南陽智能達玩具有限公司負責人 王瑤:說實話,當初決定來河南,主要是看中這里的區位優勢,還有市場的盤子比較大,想著物流、銷路都方便。但是真沒想到,最先讓我們嘗到甜頭的,居然是辦事效率。
今年上半年,河南全省新設企業27.9萬戶,同比增長11.3%,民間投資同比增長8.3%。而這背后,當地用150億條信用數據織就的“服務網”發揮了大作用。
河南省營商環境和社會信用建設中心主任 劉洋:大到企業重大項目的審批信用核查,小到日常經營中的證明開具,所有與“誠信”相關的大小事,都被這張大網穩穩“兜住”。河南的信用體系正在加速成為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基礎設施。
模塊通用 開源生態
貫“通”產業和技術
裝備制造業是河南近年來打造的優勢產業之一,但記者在采訪起重設備制造企業時了解到,有很多產品要求非標定制,也因此帶來一個問題——部件的通用性不強,導致了產業鏈上難以配套協同。怎么打通這中間的梗阻?河南改革的第三個關鍵字是“通”。
這兩天,全球首臺套3600噸龍門起重機將被用于海上風電設備的吊裝,這臺相當于30層樓的設備,其核心系統“小車”還沒有一間房屋大,僅占到整機重量的5%。
衛華集團副總工程師 邵松濤:我們現在做的最大吊鉤是單鉤起吊1800噸,在世界上幾乎是首屈一指,全球不會超過10臺。縱然投入這么大的精力,但是因為它的通用性和適配性不強,數年才用一次。
能不能把大型裝備的“一次性”改為“通用性”?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術加持下,邵松濤和同事們整合了企業20年來不同類型起重機的運行數據,讓起重機各個部件實現模塊化。在系統上下單,起重機就能像拼積木一樣自動匹配。
衛華集團副總工程師 邵松濤:其實它一組合,變成了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用更少零部件來達到更大的通用性要求。
更大的轉變還在于打造開源生態。像車輪組、吊鉤組、卷筒組這樣的核心部件,企業也全部做成性價比更高的標準件,配合設計規范一并投放市場,讓不少同行看了就會,拿上就能用。
衛華集團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長 李國強:市場越開放、越高效,我們越不怕被抄襲,現在我們還要主動開放平臺。政府部門也大力支持我們做創新,保持領先才能拉高競爭力。
有了政府牽頭指導,河南新鄉長垣1300多家起重整機及配套生產企業,通過標準化改造,實現了整個產業煥新升級,配件流通率提升了50%以上,技術成果轉化率提高了12個百分點,越來越多跨領域的轉化正在發生。
如今,產業鏈上資源、技術、服務的高效流通,河南起重行業總產值將突破400億元。今年上半年,河南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3%,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5.9個百分點。產業連通和技術流通,正引領河南省制造業加快邁向中高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