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网红女主播精品视频-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婷婷-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全部

我在大山里支教

來源:人民網

作者:本報記者 宋 飛

2025-09-11 15:04:09

原標題:我在大山里支教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我在大山里支教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①:宋飛在給孩子們上閱讀寫作課。

肖旭云攝

圖②:“大山里的T臺秀”活動現場。

圖③:北冶小學的學生們參加體育比賽獲獎。

圖④:學生們寫在樹葉上的信。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為本報記者宋 飛攝

作為中央和國家機關第27批青年支教幫扶隊成員,本報記者宋飛在河北省平山縣的大山里度過了一年。這段經歷讓他不斷思考教育的本質——鄉村教育亟須構建“精神傳承與資源下沉”的雙通道,既要硬件改善,更要培養能扎根鄉土、點燃心靈火種的教師隊伍。正如一位前輩記者所說:“對遙遠的鄉村來說,每一個學校,是一堆火;每一個老師,是一盞燈。”在革命老區,青年支教幫扶隊成員用紅色基因筑牢精神根基,以詩教、美育和科教啟迪孩子們對家鄉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憧憬,讓“庠序之燈”照亮鄉村全面振興之路。

山路盤旋。車窗外,8月的太行山,蟬鳴拉扯著夏末最后的悶熱。送我初次進山的司機閆師傅,不時拈兩粒鷹嘴豆放入口中,他側頭淺笑,語氣輕松卻帶著山里人的韌勁兒,“常跑山路,嚼幾顆豆可以提神。”這還是一年前剛來支教時的一幕,如今回想,這一年的支教,就像山間的鷹嘴豆,堅硬外殼里包裹著令人回味的甘甜。

詩教:讓山風化作童言

11月的一天晚上,晚自習結束鈴聲剛歇,北冶小學六年級的緱文呈同學追出教室,神秘地塞給我一摞樹葉。燈光下細辨:“宋老師,感謝您教給我們知識,我比之前可進步了呢!”“我很喜歡您的教學方式!您用生動的語言將我的思緒帶到其中……”一片片樹葉上“鮮嫩”的字跡,寫滿了孩子們“被看見”的喜悅。

初到平山縣北冶鄉,我放棄了刻板的“總分總”教學套路,在北冶中學和北冶小學,帶著學生走進山野。坐在田埂上,看夕陽將山脊染紅;聽風穿過松林,如大山的呼吸。回到教室,黑板上只有3句話:“寫下你聽見的聲音、看見的顏色和此刻的心跳。”沒有修辭束縛,唯有最樸素的叮囑:“別抄別人,山不會說假話。”我渴望引導他們用最本真的心去觸摸世界,就像作家劉亮程所言:“文字所到之處,世界靈光閃閃。”

驚喜,悄然在字句間萌芽。第二周的周記本里,儼然長出了一片生機勃勃的小森林。胡心雅同學寫道:“秋日的大山也換了裝束,葉子該紅的紅、該落的落,像是披著一件火紅的披肩,又間或用綠墨勾勒,穿過樹林、穿過小溪,一抹翠色輕輕流入云際。”小她兩歲的樊錦輝同學,周記里夾著一片槭樹葉,葉脈間嵌著一行娟秀的字:“鱗片刮落了星星,水面上繁星點點。蒲公英的種子追著問:山那邊有沒有大海?”我讀著,心像被一顆帶著體溫的石子擊中——那不是句子,分明是孩子胸膛里真實的心跳聲。這樣的文字,印證了人民教育家于漪的觀點:好文章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為了讓這份“被看見”的光照亮更多角落,我們啟動了“星標換書計劃”:四篇得“星”的周記,可換取一本自選的新書。《昆蟲記》《飛鳥集》《愛麗絲漫游奇境記》被一雙雙小手爭相傳閱。北冶中學七年級的李藝嫻同學,將對家鄉四季的細膩觀察凝練成《家鄉四季》。我鼓勵她參加“文字里的家鄉”征文活動,作品最終登上《人民日報》副刊。看到報紙那天,她捧著報紙雀躍著跑回家,清脆的喊聲在山谷間回蕩:“媽媽,冬天原來真的會寫詩!”藝嫻的媽媽在當地風景區天桂山工作,小時候背給女兒聽的解說詞里,那些關于山的傳說和四季的韻律,如今被女兒寫成“冬,季節中的沉靜詩人”。詩,就這樣沿著巍峨的山脊,從一代人的口中,滑入下一代人的筆尖。

“老師,沙和尚的擔子里挑的是什么?”北冶中學閱讀中心的課堂上,我戴著孫悟空面具賣關子:“裝著取經路的酸甜苦辣!”孩子們的笑聲打破山間的寂靜。

美育:為心靈繪就彩虹

美育不是奢侈品,而是鄉村教育的必需品。

一篇六年級學生的周記,曾讓我的心驟然縮緊:“爸爸有了新的家庭,爸爸的全家福上有爸爸、阿姨、弟弟,沒有我。媽媽也有了新的家庭,媽媽的全家福上有媽媽、叔叔、妹妹,沒有我。我的全家福上,只有我自己。”稚嫩的筆跡里,是無言的沉重。在這個班級,半數以上的孩子父母離異或長年外出務工,親情的缺失如同無形的繭,包裹住敏感與自卑。這讓我們支教隊員們清醒地意識到:美育之于大山,絕非錦上添花的點綴,而是雪中送炭的心靈救贖,是孩子們認識世界、表達自我、找回自信的鑰匙。

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的組織下,我們這支由7人組成的支教隊,成員來自住建部、文旅部、外文局等多個中央和國家機關,其中沈怡辰、陳悅涵和關秦月老師擔任美術和音樂課程的教學。美術老師陳悅涵將心理療愈融入美術課,通過曼陀羅繪制的寧靜專注,以色彩編織的情緒表達,讓孩子們找到了傾訴內心隱秘角落的安全通道。“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主題作業,鼓勵孩子們用撿拾的樹根、樹葉、花瓣進行創作,或直接用畫筆記錄下觸動心靈的瞬間。孩子們走進山野,觀察一朵野花的綻放,感受新芽破土的倔強,用指尖觸摸樹皮的滄桑,讓家鄉之美通過感官直抵心靈。

為了讓美的種子更深扎根,我們把河北油畫學會的作品“請”進學校簡陋的教室,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大山里的油畫展”。斑斕的色彩、流動的筆觸沖擊著孩子們的視覺。時隔200多天,支教隊舉辦第二屆“山間畫語”學生藝術成果展時,400余幅學生創作的非遺藍曬、青銅器拓印、扎染工藝等藝術作品在校園中展出,我們又將河北油畫學會的畫家請來學校觀展。一位參展的油畫家感慨道:“站在這些作品前,我們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導者,而是虔誠的學習者。孩子們未被程式化的目光,他們對色彩和形式的本能感知,常給我們帶來震撼。我們更希望,這些畫能讓他們做一場彩色的夢。”

今年5月末,一場名為“大山里的T臺秀”的活動將美育成果推向高潮。孩子們天馬行空的畫作被北京服裝學院的設計師精心轉化為數碼印花,印制成17套獨一無二的服飾。太行山下,簡易搭建的T臺上,那個曾在周記里寫下“孤獨全家福”的女孩,穿著粉色的連衣裙,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明媚。那一刻,她眼里的光芒,比身上霓裳的色澤更加璀璨奪目,那是一種從心底升騰起的、被看見、被肯定、被喜愛的光芒。

共青團河北省委計劃將我們探索的“課堂—田野—展演”美育鏈條推廣為“城鄉美育共同體”模式,讓大山深處的美育之花,通過公益平臺在更廣闊的天地綻放,照亮更多渴望色彩的心靈。

科教:讓夢想在掌心起飛

初來乍到時,為了和學生們盡快熟悉起來,我靈機一動,提議在科學課上一起籌劃做一次“水火箭”實驗。當孩子們看到教學視頻中三級水火箭“嗖”的一下飛上天時,興奮得拍手叫好。我瞬間明白了,科教在大山深處同樣可以充滿詩意與溫度。

為了讓這瞬間的升空留下更深的印記,我買來一臺無人機,讓它充當“會飛的眼睛”,記錄夢想升騰的軌跡。課余時間,操場成了我們的試驗場。我教給孩子們最基礎的指令,讓他們攤開手掌作停機坪,小心翼翼地托起無人機。開啟跟隨模式,讓無人機如靈巧的飛鳥,捕捉他們奔跑、跳躍、嬉笑的瞬間。輕輕抬手,它便穩穩降落,像一個被馴服的精靈。孩子們在作文中這樣描繪:“老師帶來的無人機像是一雙可以翻越大山的眼睛,托起它的感覺,就像讓夢想在手掌上起飛一樣!”充滿靈性的句子里,是科學精神與詩意想象碰撞的火花。科學教育,關鍵是喚醒好奇心。知識是過去的結論,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才是面向未來的種子。

在平山中小學人工智能創客嘉年華上,孩子們將當地非遺“霸王鞭”的剛勁舞姿,融入機器人編程。支教隊沈怡辰老師和學校老師一起指導孩子們設計了《舞霸王鞭的機器人》,一舉奪得小學組一等獎。孩子們學會用精確的代碼操控機械臂,演繹傳統舞蹈的韻律,讓古老的鄉土智慧與前沿的科技之光,碰撞出令人驚喜的火花。

轉瞬,一年將逝。走出校門,太行山的暮色如墨暈染開,風從深邃的崖底翻卷而上,裹挾著干草和鷹嘴豆那熟悉而粗糲的氣息。驀然想起初進山時閆師傅那句話。是啊,這一年的支教,這浸潤心靈的詩教與美育,何嘗不是一粒粒需要用心咀嚼的“鷹嘴豆”?它需要我們傾注耐心與真誠去咬開堅硬的外殼。它不會在一夜之間讓整座太行山披上錦繡,卻能在某個不經意的清晨,讓某個孩子忽然發現:松針會唱金色的歌謠,夕陽會融化在肩頭,那沉甸甸的孤獨,竟也能長出蒲公英般輕盈的翅膀,乘風飛翔……當孩子們筆尖流淌出的,不再是生硬的詞句,而是山風的心跳、溪流的絮語、巖石的記憶時,山水便真正成了他們最忠實的代言者。那流淌在紙上的,正是大山沉寂了太久、終于被純真心靈喚醒的,最深沉、最本真的心聲。

當山里的孩子能用詩意的眼光發現家鄉之美,用科學的思維探索未來之路,用畫筆描繪心中的彩虹時,那盞照亮山鄉的“庠序之燈”,才真正擁有了永不熄滅的火苗,這片古老的土地才真正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內生動力。

(艾克旦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山東發布暴雨和山洪災害預警

新華社濟南9月11日電山東省氣象局11日10時30分發布的重要天氣預報顯示,受氣旋影響,預計11日中午開始,山東中南部地區有一次明顯降雨過程...[詳細]
新華網 2025-09-11
鴨肉卷冒充牛肉卷?最高法發布校園食品安全典型案例

鴨肉卷冒充牛肉卷?最高法發布校園食品安全典型案例

校園食品安全關乎廣大學生健康成長、萬千家庭幸福和社會發展未來,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其中,針對中小學校園及其周邊“五毛食品”突出的...[詳細]
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5-09-11

“7萬億”將撬動什么?——業內關注體育產業“新部署”

——業內關注體育產業“新部署”??新華社記者丁文嫻、高萌、李麗??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詳細]
新華網 2025-09-11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