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凌晨,由煙臺海陽東方航天港總裝出廠的捷龍三號遙七運載火箭,在“東方航天港”號發射船上點火升空,順利將吉利星座的11顆衛星送入600公里軌道。此次任務圓滿成功,也讓海陽再次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截至目前,海陽已成功實施18次海上發射任務,累計送入115顆衛星。作為我國唯一的商業航天海上母港,東方航天港已成為國家航天發射體系的重要補充。
在中國航天的版圖上,人們往往首先想到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中心。而如今,山東海陽的名字也必須被加入其中。海上發射不僅拓展了發射場的地理空間,也回應了公眾對于安全性的關注。魯東大學教授、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滕瑤指出,隨著人類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傳統發射殘骸區與居民區日益接近,風險難以回避。將發射場遷至大海,是實現殘骸落區“本質安全”的必然選擇。
滕瑤團隊自2017年底起與航天科工團隊協同攻關,歷經500多個日夜探索,研發出適用于海上發射的火箭起豎架和全球首艘運載火箭發射船“東方航天港號”。從一開始的“兩三千萬一發”,到如今將近岸發射成本控制在五六百萬,海上發射在技術與成本上都逐漸走向成熟。
“海洋工程和航天系統的復雜程度相當,但航天更強調可靠性。”滕瑤坦言,火箭飛行沒有檢修的機會,哪怕千分之一的差錯,也可能帶來顛覆性后果。正是這種對可靠性的執著,使得海工與航天的結合最終成功落地。
從1956年中國航天起步,到今天商業航天駛向大海,幾代建設者的接續奮斗,讓中國逐漸具備了在全球舞臺上開拓新航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