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新聞聯播
2025-08-29 18:54:08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9日訊 海洋是高科技競爭的前沿領域,山東聚力科技興海,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海上新山東》專欄今天請看:山東統籌技術創新資源,攻關火箭海上發射技術,讓海工與航天有機融合,打造從火箭制造、發射到衛星應用的全產業鏈。
近日,在山東近海海域,由海陽東方航天港總裝出廠的捷龍三號遙六運載火箭,完成一次海上衛星發射任務,它采用一箭十一星的方式,將吉利星座04組衛星精準送入軌道,這是我國成功實施的第17次海上火箭發射任務。
觀眾吳澤鋒說:“我是來自廣州,很震撼,不枉此行。”
觀眾潘俊梅說:“無法用言語表達了,也為我們的祖國感到自豪。”
滕瑤是海上發射的海面總指揮,也是“東方航天港號”發射船的總設計師,他和團隊一同保障過17次海上發射任務。別看現在火箭海上發射逐步進入常態化,8年前,滕瑤接手的卻是一個燙手山芋。海上發射靈活機動成本低,遠離人口密集區,安全可靠,可是想搞海上發射,我國沒有相關裝備。有關部門找到了長年從事海工裝備研發的滕瑤,問他能否設計建造。
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魯東大學蔚山船舶與海洋學院教授滕瑤說:“海上叫‘無風三尺浪’,船再怎么平穩,它總是晃蕩,(火箭)在出這個彈射器的時候,會不會尾巴到了這個剛出還沒出口的時候,就晃得比較大了?會不會對它的飛行姿態造成比較大的影響?正負多少度?對于航天來說,就是零和一的問題。要么我勝利,要么可能就是非常嚴重的后果。”
滕瑤接下了這個任務,為了快速推動技術攻關,魯東大學牽頭成立了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首先嘗試把一艘大型半潛式駁船改裝成了發射平臺。
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成員、魯東大學蔚山船舶與海洋學院教師郭艷利說:“不僅僅要有一個合適平臺,同時要有一套裝備,要承載火箭發射過程中的反推力,設計了一整套輔助發射架和一套適應海上發射的地面系統。”
不僅要有硬件,把龐大的火箭指揮系統全搬到海上,還需要各個工種、各種裝備集合在一條保障船上,團隊不斷優化重構發射流程。
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成員、魯東大學蔚山船舶與海洋學院講師李佟說:“因為中國沒有在海上發射過火箭,沒有任何的數據,我們是按照發射火箭的體積、重量、推力等等,做這個數值的仿真和模擬,相當于是我們通過物理模型去給它推演出來。”
與此同時,海上發射、母港建設的選址工作也同步展開,最終,地理位置優良、對軌道適應能力強、海工工業基礎好的煙臺海陽成為中國首個“海上發射母港”。2019年6月5日,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煙臺海陽港作為發射母港,以“一箭七星”的方式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海上發射任務,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海上發射技術的國家。
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魯東大學蔚山船舶與海洋學院教授鞏慶濤說:“前幾次發射主要是以冷發射為主,就是把火箭彈起,空中點火,這種發射距離甲板面大概100米的高度,但是到了熱發射,它其實是在甲板上直接點火。”
實現零的突破,還要進一步滿足不同火箭的發射需求。山東把海上衛星發射與回收項目列入重大創新工程,接連突破海上發射火箭尾焰導流與防護等2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我國第一艘海上衛星發射船——“東方航天港號”應時而生,它長162.5米,寬40米,可滿足大中型固體運載火箭、中小型液體運載火箭的發射與回收需求。
滕瑤說:“火箭尾焰超過2800度,幾乎沒有任何常規金屬能扛得住,我們其實是采用了一種多次可復用、耐燒蝕的材料和技術。同時它既可以在較淺的水域里邊拋錨作業,也可以在較深的海域里邊用它的動力系統保持位置執行發射。”
“東方航天港號”不負眾望,先后成功執行了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引力一號”等發射任務。滕瑤團隊成為國內唯一掌握海上發射技術的全周期保障服務團隊。向海尋夢,問天不止,現在,越來越多的航天企業和項目落戶山東,山東正加快建設百億規模的商業航天產業集群。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說:“要把山東打造成海上衛星發射場,建立一個東方的航天城,那么航天城它就要能做火箭、做衛星、發射、管理、運營、應用,服務到各行各業去,因為這有好的條件,也有政府的支持,我們可以把這些優勢力量在一個體制之下把它組織起來,更好為國家作出貢獻。”
以新質生產力引領打造海上新山東,目前已突破大型遠洋船舶用渦輪增壓器研發、燃氣輪機用高溫合金材料生產等97項關鍵核心技術,2024年山東海洋領域共有5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占全國海洋領域獲獎數量的一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