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5-22 09:09:05
原標題:重識曾鞏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重識曾鞏
來源:中國文化報
龍建雄
有人說,在“唐宋八大家”考題里,曾鞏常是最容易想不起來的那個。曾經我也一度認為,曾鞏是這八大家里存在感最弱的。讀了曾鞏傳記,認真了解了曾鞏,方知我的認知膚淺,為自己“門縫里看人”而慚愧。
曾鞏被同代人認為是北宋最后一位“大家”。南宋之后,各路名家在收錄唐宋大家散文時,曾有“六大家”“七大家”“八大家”甚至于“十大家”“十五家”等說法。眾說紛紜中,曾鞏幾乎無一“落榜”,反而是“三蘇”中的“老蘇”“小蘇”,常被選文者舍棄,足見后人對曾鞏文章的極高認可。
曾鞏少年即天才,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他為家中第二子,在父親、長兄去世之后,一人承擔起家中的責任,帶領兄弟姊妹邊耕邊讀,“未冠,名聞四方”。但曾鞏科舉求仕生涯并不十分順利,38歲才及第,與蘇軾同榜。當年那場科考號稱“千年科舉第一榜”,主考官是歐陽修,上榜者名家云集,后來多為叱咤風云、聲名遠揚的人物。雖然那場科考沒有入圍前三,但比這更榮耀的是曾鞏家有“一門六進士”:曾鞏本人,弟弟曾牟、曾布、曾阜,妹夫王無咎、王幾。央視版《唐宋八大家》在《曾鞏》篇還提到,曾鞏的三妹在家境沒落時遭遇“準妹夫”家悔婚,后嫁給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成就一樁美事。曾鞏的一生,其實是處于不斷磨礪的狀態,而他的成功,是其鍥而不舍、永不止息的自驅力使然,“窮通莫須問,功業有時來”,苦心人,天不負。
曾鞏為官是良臣,在朝廷之上兢兢業業,外放之旅12年奉公克己,先后輾轉越州、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七地,獲得百姓擁戴。在齊州,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濟南,曾鞏興辦教育,整治大明湖,保護民眾利益,留下了離任時百姓絕橋閉門挽留的佳話。
曾鞏是江西南豐人,與當朝的晏殊、歐陽修、王安石等名臣是老鄉。作為曾鞏的“伯樂”,歐陽修慧眼識人,影響了他的一生,對其“不以眾人待之”;王安石與曾鞏在考場外一見如故,當時曾鞏名落孫山,但他們為彼此文采折服,結為摯友,雖然后來同朝為官,因政見不一而疏遠,但摯友之間的情誼曾江河可見。
王安石稱贊曾鞏“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足見其分量。對于寫文章,曾鞏以為,文道有先后,“道”為根本,“文”為表現,只是“道”的載體,而這也是他一生的創作準則。曾鞏受業于歐陽修,兩人均崇尚“文以載道”,各美其美。曾鞏的文章少見抒情作品,多為議論文和記敘文,以議論見長,說理曲折盡意,文辭和緩紆徐,自帶一種從容不迫的格局與氣象。
曾鞏一生存世的作品849篇,制文有262篇。很明顯,他是位公文寫作的高手、妙手。思及這一點,我忽然對過去單位常寫材料的幾個同事肅然起敬。機關公文,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寫得出彩,要把內容寫得言之有物,讓聽者感覺言之有理,寫稿者必須有內功、有悟性、有技巧。曾鞏的公文對仗工整,少用生澀典故,文字中正典雅,讀來平易近人,有古雅醇厚、靈活舒緩之感,后人評價他“醇于儒學立身”。
我們今人見古人,如今最快捷的方式是網絡搜索,也因此常常始于“一面之緣”,限于“淡水之交”,終于“似曾相識”。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古人,還得靠細看慢讀,追問前因后果,探究來龍去脈。重識曾鞏,讓我走進他的世界,看到他的才華與堅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