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4-05-27 09:24:05
原標題:打造“家文化”讓居民美好生活再“升級”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打造“家文化”讓居民美好生活再“升級”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姚建
■ 焦秀秀
“老楊,胡蘿卜肉餡兒的,嘗嘗合不合口味!”中午11點剛過,張志端著一盤剛煮好的水餃走進了鄰居楊善茂的家,楊大爺患病不能自理,悉心照顧他十幾年的老伴董阿姨因小孫子生病去了北京,老鄰居們便自發為楊大爺送飯。張志說:“遠親不如近鄰,沒什么麻煩不麻煩的,需要時伸一把手挺正常的。”這種不是家人勝似家人的溫馨一幕,發生在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
作為“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范社區”“山東省示范家長學校”“山東省家庭教育示范基地”,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以“家和”為主線,嵌入“家文化”理念,打造了溫馨和諧的家人社區。隨著城市的更新改造、居民需求的多元遞進,隨著愛心媽媽、巾幗志愿者、社區基金等元素的融入,從以“家和”為中心打造熟人社區,通過道德銀行、最美家庭評選首推項目化、德蘊人和,源自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歸屬、參與并形成人和樂居品牌,到嵌入家文化理念打造家人社區,家文化在這里實現了1.0版本到4.0版本的迭代升級,工作觸角也延伸到社區各個“神經末梢”,不斷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家庭教育培養造就合格父母
“生活在尊重里的孩子才會尊重父母。當我蹲下來,我突然發現孩子眼中遼闊而美好的世界。”“感謝老師的指導,我現在感覺身心舒暢、如釋重負。”在社區家庭教育指導站,大家在“媽媽減負”小組活動中表達自己的切身感受。
依托心理咨詢室,社區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導站,邀請專業心理咨詢師,從媽媽需求出發,通過小組活動為媽媽們提供群體減壓支持服務,通過“喘息服務”,讓媽媽們獲得喘息、調整的機會,舒緩生活、養育壓力。此外,家庭教育指導站還利用沙盤等專業道具,定期為生活困境的家庭提供個案輔導,幫助家長、青少年理順情緒,保持樂觀心態。
社區錄制家庭教育“微課堂”,定期在網格化群、微信公眾號推送,讓家長、學生等不同群體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適合自己的內容。
“歷下區婦聯連續兩年為每個社區配發‘漫說家庭教育’系列書籍,開展‘七彩·巾幗’漫說家風展社區巡展,給人帶來啟發和感動。”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周海霞說。
公益社會組織消弭服務盲區
作為濟南市歷下區首批社區基金試點單位,社區設立了困境兒童“微愛筑夢”項目,精準聚焦困境兒童,開展定向資金募集,充分發揮社區基金的價值,回應困境兒童需求,解決社區“小、急、難、困”問題,彌補了政策救助的邊緣空白。
社區連續開展四屆微創投大賽,家園+公益創投孵化出媽媽的味道、幸福阿姨、成長教育聯盟、伴童服務隊、甸柳童盟兒童議事會、泉水叮咚少兒民樂隊等10余支婦兒社區社會組織,實現了運用社區基金自我造血、自我支持。“家園+”品牌已成為社區閃亮名片。
“愛心媽媽可以認領項目結對幫扶,還可以通過社區社會組織回應孩子們在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例如伴童服務隊,就是社區家長建立的互助式社區社會組織,專門解決孩子接送難問題。甸柳童盟兒童議事會讓我們聽到兒童的聲音,像我們的兒童友好廣場,就是兒童和設計師一起商討設計的。碧荷泉韻民樂團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泉水叮咚少兒民樂隊依托碧荷泉韻民樂團建立,孩子們可以免費學習一門民族樂器,本期學員有70人,受益的孩子累計達500多人。”社區婦聯主席許蕊解釋道。
多元手段助力女性就業創業
“這是我們今天要做的玩偶樣式,大家看一下。”在“婦女之家”,非遺手工坊布壹堂的匠人們正進行布藝手工制作,從開始的興趣手工制作,到投身公益彰顯社會價值,再到設計出自己的品牌,“布壹堂”向產業化轉型,涵蓋全職媽媽的巾幗非遺匠人實現了就近就業。依托快聘平臺,通過招聘雙方信息的精準匹配,可快速解決“4050”人員、全職媽媽等就業問題,打造“一刻鐘就業圈”家門口就業模式。
“泉芯火焰溫暖萬家,點亮了四季。”社區居民的感恩之情都濃縮在了這首由居民自己填詞、演唱、出演的社區主題曲《我家住在甸柳一》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