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2024-05-29 14:18:05
原標題:聚焦減重及行動策略的科學辯論
來源:健康報
原標題:聚焦減重及行動策略的科學辯論
來源:健康報
□本報記者 王瀟雨
減重幾乎是人人關心的日常話題。事實上,體重管理不僅是個人的健康課題還是公共衛生面臨的挑戰,還是經濟社會發展要解決的問題。近日,在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君石生命科學研究院、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第十屆中國肥胖預防控制科學大會上舉辦了兩場別開生面的辯論賽,來自高等院校及公共衛生、臨床等專業一線的青年精英分為藍隊與紅隊,就減重領域當前最受關注的話題展開了精彩的辯論。這種新穎的辯論形式促進了科學界與公眾對肥胖預防和減重策略的理解和認識。
第一場
控制總熱量與優化營養素供能比,如何選?
能量控制和營養素供能比例適宜同等重要,做好平衡是關鍵。
過去30年來,我國公眾的超重和肥胖率呈快速增長趨勢。目前,我國約一半的成年人被超重或肥胖困擾。而在6歲至17歲的兒童青少年中,肥胖和超重的比例為20%。減重時應該首先控制總能量攝入,還是調整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供能比?這是一個長久以來營養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也是公眾關注的焦點。
減重觀點“與時俱進”
“在過去二三十年間,對于如何控制體重,大家都有不同觀點,且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些新觀點。”第一場辯論賽的主持人、復旦大學營養研究院院長高翔做了開場。
20世紀90年代最流行的觀點是:控制體重的膳食應增加碳水化合物、減少脂肪、減少蛋白質。但此后,形勢出現了“反轉”,新觀點主張極高脂肪飲食,同時限制其他能量攝入,尤其是限制碳水化合物。“此后還有各種觀點出現,而且每一種觀點都有大量追隨者,不只是科學研究,也有人會親身實踐。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展開這場辯論賽的主要目的。”高翔拋出了本場辯論賽的主題。
賽場上的激烈交鋒
“控制總能量攝入”是藍隊的立場。“盡管市場上有眾多減肥方法,但最有效的仍然是形成能量赤字。”復旦大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古力葉爾克代表藍隊開場立論,“市場上有大量的產品和飲食計劃使我們眼花繚亂,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辯證思維,回歸科學減肥的本質。”古力葉爾克強調了能量限制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紅隊的觀點是“控制三大營養素的比例”。紅隊辯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竇攀立論:在減重期間,控制三大產能營養素的比例更為重要。“限能量膳食雖然簡單,但在現實中執行并不容易,而且可能會帶來營養不良等問題。”竇攀強調,減重是要減少體脂肪、改善代謝紊亂,同時要保持肌肉量,并避免體重反彈。在減重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營養素的平衡配比和個體化的需求,而不僅是單純限制能量,以實現健康、持久的減重效果。
在接下來的自由辯論環節,雙方辯手用數據和案例進一步闡述并支撐各自的觀點。“能量控制是減重的核心。其他方法如限制宏量營養素配比、調節進食時間等可以增強效果。”藍隊辯手、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宗耕說。
而紅隊辯手、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師李融融則提出:“人們常有誤區,認為只要計算好攝入的能量,就可以隨意選擇食物。在減重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營養素的平衡和個體化的需求,并且對不同人群應有更精準的評估。”
“限能量是減重的基礎,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進行個體化的營養素比例調整,并考慮減重者的生活習慣。”紅隊辯手、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陳偉強調,個體化和精準化的管理在減重中至關重要。
“我認為,辯論雙方都認同能量限制是基礎,但個體效果可能不同。”藍隊辯手、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研究院研究員孫亮指出,對廣泛的群體而言,需要簡單易行的方法,即能量限制;而對于有精準化營養需求的個體,則可尋求更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做好平衡最關鍵
本場辯論賽接近尾聲時,5名專家點評并總結:在減重過程中,能量控制和營養素供能比例同等重要。應將公共衛生防控策略與個體化營養需求相結合。
“能量限制是減重的根本措施,而三大營養素的適宜比例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王惠君表示,公共衛生和臨床營養需要找到平衡點,二者共同發力以實現減重目標。“能量限制是基礎,但實現能量限制的手段可以多樣化。”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武陽豐從公共衛生角度強調了能量限制的重要性,并指出臨床角度需要考慮個體差異。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馬吉祥也認為,公共衛生措施與精準營養有不同側重點,兩者互為補充。
“能量限制是制訂飲食計劃的基礎,這與健康飲食搭配并不矛盾。”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教授李兆萍指出,減重不僅是降低體重,更重要的是改善健康狀況。“未來的研究方向應包括個體化營養和運動指導的方法,以及如何維持長期減重效果。”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歡建議。
“公共衛生和臨床醫學之間存在區別,兩者的融合與平衡是非常關鍵的。”在總結時,主持人高翔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在面對個人健康和營養問題時,我們需要尋找適合的方法。特別是在減重方面,過于極端的措施都不能長期維持,也會帶來不利影響。針對不同人群,選擇適合并能長期堅持的方案是很關鍵的。”
第二場
社會因素與個人因素,哪個更重要?
二者缺一不可,需要個人和全社會共同努力。
防控肥胖“解題”關鍵
肥胖防控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從宏觀角度來看,社會環境、政策導向、經濟條件等可以塑造公眾的生活方式,從而對肥胖防控產生重要影響。就微觀角度而言,個人的生活方式選擇、自我行為的管理、對于肥胖的理解和看法等,也是解決肥胖問題的關鍵。
第二場辯論賽開場,本場主持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潘安教授提出,肥胖會增加罹患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也給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如何有效防控肥胖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關于肥胖的防控策略,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哪個更重要?這正是第二場青年辯論賽的主題。
辯論現場“金句”頻出
“社會因素在肥胖防控中更為重要。”藍隊辯手、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趙莉代表團隊立論:肥胖問題已從個人問題轉變為社會問題,需要從社會成因角度來解決。社會因素的改變能夠對整個社會資源的分配和環境產生廣泛影響。同時,藍隊辯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副教授李舍予和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西部婦幼醫學研究院研究員潘雄飛分別帶來了金句:“一切針對個體的治療,歸根到底都是社會治療。”“幸福你我他,體重靠大家。”
紅隊的觀點強調個體因素的重要性。紅隊辯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副研究員趙逸民立論:“個人行為因素對肥胖防控至關重要,國內外的研究都證實了這一結論。具體來說,包括均衡膳食、保持足量運動、減少久坐時間、保持充足睡眠、戒煙戒酒以及良好的情緒管理等。”紅隊兩名辯手也進行了補充。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研究員張曉圓指出:“盡管社會環境因素重要,但沒有個體的積極參與和行為改變,肥胖防控難以實現。”“個體有責任并且有能力,通過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來控制或逆轉肥胖的進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營養科醫師楊藎冉說。
雙方辯手在自由辯論環節從多角度分享觀點。“目前,我們的關注點應更多地轉移到健康體重上。肥胖問題需要從更廣泛的社會因素考慮,而且需要評估遠期影響。”藍隊辯手潘雄飛強調。紅隊辯手張曉圓則指出:“社會因素,如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和全民營養計劃,都是從個人行為改變著力。在相同的政策和環境下,個體對干預的依從性和反應存在差異,這表明個體因素在體重管理中的重要性。”
“個體因素和社會因素聯系緊密,需要更廣泛的社會干預配合個體層面的改變,以實現肥胖防控的長期效果。”藍隊辯手李舍予說。紅隊辯手楊藎冉則堅持認為,個人行為在肥胖防控中更為重要,提倡通過個性化方式實現體重管理。
需要全社會協作
在點評環節,專家們也分享了各自的見解和建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首席專家趙冬教授建議辯手們在今后的辯論中要以科學依據為主線。趙冬教授認為,社會因素更重要,她提到了近些年公眾在生活方式、食物豐富度等方面的變化,并強調全人群干預策略很重要。昆山杜克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閻麗靜教授也認為社會因素更重要,但同時指出目前直接比較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干預效果的證據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臟康復中心主任馮雪也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據來支持防控策略的制定。“好的社會環境能夠調動個體積極性,從而發揮群體防控的作用。”馮雪強調。
“社會因素和個人行為在肥胖防控中都非常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預防與控制所所長董忠教授認為,應該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可行的疾控工作策略,以建設更加健康的支持性環境。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機場院區院長王鵬也強調個體與群體密不可分,并呼吁體檢中心應從僅查找疾病轉變為尋找健康高風險個體,并進行個性化干預。
“社會因素和個人行為都是重要的,它們相互影響,共同決定了肥胖的發生、發展和防控效果。”主持人潘安教授在總結時強調,肥胖防控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從多個層面進行綜合干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