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4-07-10 08:55:07
原標題:談談“鍋包肉辦”背后的理念之變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談談“鍋包肉辦”背后的理念之變
來源:農民日報
切厚片、裹淀粉、高溫炸、淋上汁、快翻炒……一盤正宗的鍋包肉出鍋了。日前,吉林省吉林市舉辦的世界鍋包肉大賽登上熱搜榜,擬組建的“鍋包肉辦公室”也引發廣泛熱議:“給鍋包肉建辦公室?還是頭一次聽說!”“是不是‘花樣’的形式主義?”
實際上,地方為“土特產”成立辦公室算不上什么新鮮事。廣西梧州的“茶葉辦”、山東菏澤的“牡丹辦”、安徽宣城的“木瓜辦”,都是以組建辦公室的形式,統籌產業規劃,打破條線壁壘,形成發展合力。類似“鍋包肉辦”的地方特色小吃辦公室也有先例。早在30年前,福建沙縣就設立了縣長掛帥的“沙縣小吃辦”。如今沙縣小吃聞名遐邇,全國門店有8萬多家,成為覆蓋率最高的連鎖餐飲品牌之一,“小吃辦”功不可沒。既然并非首創,“鍋包肉辦”又為何引來大家關注?
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一,是鍋包肉的屬地之爭。“鍋包肉不是源于光緒年間的哈爾濱嗎?”“什么哈爾濱,遼寧才是鍋包肉的鼻祖!”說起鍋包肉的起源,東北三省紛紛可以甩出各種證據佐證“是我家的”,于是在一些東北網友看來,吉林市組建“鍋包肉辦”顯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確,鍋包肉是東北的美食名片,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酸甜酥脆的口味更是為其在全國范圍內流行提供了條件。但與鍋包肉相關的產業不止看起源,就像“蘭州拉面”曾被青海人推廣至全國一樣,產業后續發展的路子是要各憑本事自己走出來的。何況對吉林市而言,組建“鍋包肉辦”并非不切實際。拋開鍋包肉本身就是一道當地特色菜不談,從原料生產上看,吉林市發展鍋包肉產業也是頗有底氣的。2023年吉林省玉米產量達3376.29萬噸,約占全國玉米產量的11.7%,這為生豬養殖提供了充足的飼料供應。近年來,吉林省加速發展生豬養殖,在全國生豬養殖中所占比重持續上升,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吉林省生豬存欄量達到1062.8萬頭。從產業鏈上游看,吉林市打出鍋包肉這張牌不算異想天開。
輿論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則是“鍋包肉辦”是否為形式主義的代名詞。確實,組建辦公室不等于解決了產業發展的根本問題,但在筆者看來,“鍋包肉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當地轉變發展理念、創新協調機制的體現。近年來,從淄博燒烤到哈爾濱凍梨,再到天水麻辣燙,越來越多的地方以本土特色美食為抓手,將農產品、餐飲、文旅等元素進行捆綁式推介,也嘗到了不少甜頭。特色餐飲業一頭連著“嘴巴”,一頭連著“泥巴”,涵蓋著從農產品種植養殖到初加工、精深加工,再到物流配送,最后端上老百姓餐桌的一二三產業領域。就像淄博燒烤,帶火的不僅是開燒烤店的商家,還有燒烤中包含的烤肉、面餅、蔥、醬料等多種產品。一份燒烤帶火多個細分產業,也反映出越來越多的地方將“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理念貫徹到了產業發展中。這種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維,是值得肯定的。
當然,基礎有了、思路有了,“鍋包肉辦”的嘗試也依然可能會面臨其他各種各樣的挑戰。值得警惕的是,過去曾有一些掛著“辦公室”的牌子不辦事、機構和編制卻越來越膨脹的反面案例。“鍋包肉辦”怎么才能在為吉林市接住“潑天富貴”的同時,避免走偏?組建辦公室只是第一步,關鍵還是要看實際怎么做。“農頭工尾”的發展思路意味著產業鏈的拉長,這對“鍋包肉辦”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在機構設置和職責界定上發力,更重要的是協調好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工作。此前,淄博燒烤和天水麻辣燙也有不少經驗教訓,比如短時間內大量從業者涌入導致產能過剩,熱度過后出現“閉店潮”等等。這也給“鍋包肉辦”未來的工作提了個醒,切不可盲目跟風、“復制粘貼”網紅產品,要在挖掘地域特色的基礎上,在產業規劃、標準制定、品牌打造、供應鏈建設等方面下足功夫,做好長線經營、長期回報的準備。
誠然,此次“鍋包肉辦”的設立已經為當地帶來了一波流量。而在流量過后,吉林市鍋包肉產業發展之路仍需步步為營、久久為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