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4-07-15 09:24:07
原標題:明日的科學家來自今日的教育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明日的科學家來自今日的教育
來源:人民政協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好的教室。嫁接在興趣和生活之上的科學教育,才稱得上是有質量、高品質的科學教育。
這一理念,透過此次調研中的一些小片段便可略見一二。在山東威海望海園中學的教學樓外,一個白色的水桶上懸置著一個水龍頭。校長王靜向調研組介紹,這是學生自主開展科學實驗探究獲得的成果。具體是將整個教學樓凈水器的廢水收集起來,并統一引流到操場上,澆花、拖地和澆沙坑。
“孩子們通過測驗發現,原來一個樓層一天的‘廢水’竟可以抵得上一個家庭一個月的用水量。”學生基于生活的觀察開始進行科學實驗,通過科學實驗涵養了道德品質,養成了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態度。可以說,這是一個極生動的科學教育范例。
之所以說它是生動的,不僅在于其關注到了孩子們的關注、孩子們的需求及孩子們的變化,是一個以激發學生收獲和體驗為核心追求的教育實踐。更在于整個教育實踐并不是在“拍腦門”地創造“科學”問題,而是鼓勵孩子們基于生活中的真問題去思考、探索,讓孩子們通過真問題的解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價值與意義。以上,都是構成高質量科學教育極其寶貴的要素。
回望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科學突破,無一不是源于對問題破解的推動。而這一切的核心源于對問題、對生活的“好奇心”。同時,還應認識到,個體的科學素養會逐步提升,人類的科學發展水平一直在穩步向前,歸根結底在于這“好奇心”雖珍貴,但卻并不難尋。
每個人,從幼兒時期起就有充分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心理學認為,個體從嬰兒期便會通過感官以探索環境,力求對達到內部認知與外界環境的“平衡”關系,表現在對新奇的聲音、顏色和形狀表現出興趣,所以他們會通過觸摸、抓握和嘴巴探索物體,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再到幼兒期、學前期、學齡期、青少年期,個體對社會問題的探究視角或許會發生變化,但那顆力求探索“為什么”“怎么辦”的心卻不曾停止跳動。
科學教育,特別是中小學科學教育的意義就在于,要保護這顆跳動的心愈發強勁地跳動。具體該如何做,便回到了我們最初所關注的“生活”二字。每一個孩子作為社會個體都處在“生活”中,而這就是中小學科學教育中,最珍貴的資源。
此次調研中,調研組欣慰地看到很多因地制宜創設的科學課程,因校制宜編排的科學教材,因生制宜創建的科學活動……這是一個個更為具體的科學教育與生活環境相結合的生動表現,在這樣的教學設計和資源創設中,每一個孩子最原始的“好奇心”都在被精心地呵護著。
當然,呵護孩子們的“好奇心”不僅僅是學校、教師的責任,更是全社會共同的使命。對此,調研組一行達成高度共識。
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十四屆全國政協也創新開展了委員履職“服務為民”系列活動,創辦“委員科學講堂”、開展“科普萬里行”等活動,組織委員面向青少年開展科普講座,取得了不俗反響。
記者曾參與過其中的幾場講座,感觸良多。以此次調研中高銘委員向中小學生開展的“空間站太空科學實驗”講座為例,講座結束后,有的孩子熱情地揮手表達著感謝,也有的孩子急切地舉手想向自己心中的大科學家再追問更多知識。
孩子們真切的反應,告訴著我們這樣的活動最大的價值在于——它不但讓孩子們的心里多了幾個“原來如此”,更珍貴的是它又在促使孩子們的心里多了幾個“為什么”。
明日的科學家來自今日的教育,在于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是個體全面發展的必然所需,更在于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是民族復興偉業的時代之需。
未來,社會各界應深刻體會科學教育的責任與意義,應以時代大局觀開展好中小學科學教育,也應耐心細致呵護好孩子們的“好奇心”,集成增效、因材施教,攜手塑造科學教育新動能、新優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