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08-04 14:20:08
原標題:育人導向·素養指向·反思定向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育人導向·素養指向·反思定向
來源:中國教育報
科學有效的作業不僅是課堂教學內容的鞏固和延伸,還是課堂教學效果的及時檢測和反饋。為了充分發揮作業育人功能、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提升作業育人效果,山東省東營市中心城區初中學校從核心主張和實踐旨向、路徑、方法入手,對初中學生“作業改革”進行了十年的創新實踐與探索,形成了可推廣、可借鑒的“作業改革”實踐成果,其“作業改革”經驗多次被權威媒體關注報道。
確立“作業改革”的“三向”核心主張和實踐旨向
以東營市勝利第六中學、東營區第三中學領銜的東營市中心城區初中學校在“作業改革”實踐中,一直秉持“育人導向、素養指向、反思定向”核心主張,積極研制創設符合學生學情和課程標準的高質量作業,為學生素養發展和智能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其實踐旨向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育人導向”,即:以“作業改革”為主渠道,以“雙減”政策為依據,引導校、家、社重新認識作業育人功能,將“育人”作為“作業改革”的終極目標。二是“素養指向”,即:以“作業改革”為主場域,引導教師回歸“布置作業”的初心——發展核心素養和學科關鍵能力。三是“反思定向”,即:以“作業改革”為主陣地,以教師的反思引領學生反思,以學生的反思促進教師反思,提升師生的“反思力”。為此,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問題解決方案,切實實現了作業育人功能,改善了學校教學育人生態。
形成“生態圈·反思鏈”式“作業改革”的實施路徑
一是構建形成“作業改革”創新實踐的“345型作業生態圈”。東營市中心城區初中學校從作業類型的多元化、作業環節的完整性入手,構建了“345(三類四化五環節)型作業生態圈”。其中,“三類”是指課前作業、課中作業、課后作業,“四化”是指作業設計的校本化、學科化、序列化、個性化,“五環節”是指作業實施的“布、批、評、改、思”五個環節。
二是構建形成“作業改革”創新實踐的“反思鏈”。此處的“鏈”是指通過堿基形成化學鍵,兩兩配對,類似于生活中的“拉鏈”。將教師反思和學生反思比作“堿基”,希望以“作業改革”創新實踐為抓手,構建形成促使二者之間互相影響、螺旋互生的雙向“反思鏈”,即:通過教師的積極反思,促進學生主動反思,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科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確立“四位一體”的推進策略與保障機制
一是以課中作業為主,以課前、課后作業為輔,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有序構建校本作業資源庫。如何讓學生喜歡作業、愛做作業,這是“作業改革”創新實踐的邏輯起點。東營市中心城區初中學校從作業完成時間維度設計了短作業和長作業,從作業完成時效維度設計了周末作業和假期作業,從作業完成主體維度設計了實踐性作業和探究性作業。為此,要求教師整體研究課標、準確把握教材,創新性、高質量完成作業設計。
二是以“校本化”為起點,以“個性化”為終點,健全作業管理機制,有效解決“家校溝通渠道不暢”的問題。校本化是“作業改革”創新實踐取得成功的關鍵一步,因而開發“反思性作業”成為校本化的表征;學科化是“作業改革”創新實踐的攻堅環節,“作業改革”要回歸學科本位;序列化是“作業改革”創新實踐邁向縱深的標志;個性化是“作業改革”創新實踐的理想境界,教師要結合個人特長,開發體現個人風格和特長的個性化作業。
三是以“布”為源,以“批、評、改、思”為流,加強作業完成指導,著力提升師生的反思能力,解決“師生反思能力不足”的問題。作業布置是作業教學的起點,教師從教材和配套練習冊出發,配合適當的精編試題,鞏固學生課堂所學。作業批改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方式,符號評價、語言評價等各種方式都指向學生后續發展的可能。作業講評是容易被忽視的環節,東營市中心城區初中學校要求教師在新授課之前務必針對學業情況進行點評,且針對性要強。學生結合教師的講解情況,進行紅筆改錯和分析,建立錯題本,讓學習更進一步。作業反思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學生針對錯題情況及時進行反思,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狀態。教師根據學生的出錯情況,及時了解學生課堂聽課情況,及時矯正錯誤,提高作業教學效益。
四是以“學科素養”為基,以“關鍵能力”為架,發展學生的必備素養和能力,解決“作業育人效果不明顯”的問題。首先,在“學會學習、勤于反思”中培育學生的學科素養。將學生的學習置于其一生的發展過程中,不僅關注他們在學校的學習,還為其應對未來奠定能力基礎。其次,在“立足學科、面向全科”中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為此在作業開發與設計時做到兩點,即各學科發揮獨特優勢、多學科形成育人合力。
(劉鑫 于彬)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