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4-08-04 14:30:08
原標題:【人民需要這樣的文藝家?】趙季平:音樂的源泉是生活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人民需要這樣的文藝家?】趙季平:音樂的源泉是生活
來源:光明日報
【人民需要這樣的文藝家?】
《黃土地》《紅高粱》《霸王別姬》《大話西游》《水滸傳》《孔繁森》《大宅門》《天龍八部》《喬家大院》《大秦帝國之裂變》《大明王朝1566》《白鹿原》……這些影視劇中類型不同、風格各異的金曲旋律都出自趙季平之手。
“作品比作者名氣大”,形容作曲家趙季平最合適不過?!懊妹媚愦竽懙赝白?,往前走,莫回呀頭”“大河向東流啊,天上的星星參北斗”……隨便一段,都能讓人們跟著哼唱起來。
1945年,趙季平出生在黃土高原上的甘肅平涼,其父是著名畫家、長安畫派創始人趙望云。小時候,趙季平老往父親的畫室跑,喜歡趴在畫案旁看父親作畫。在他看來,父親的畫作里呈現的不是線條和顏色,而是旋律和節奏,他看到空白處,就覺得音樂該停在那里了。在路上,一聽到胡琴聲或者秦腔的聲音,他就邁不開步子,心底涌出種莫名的沖動。
懷揣音樂夢想的趙季平,從西安音樂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陜西戲曲研究院。當時,他有點失望,學作曲的他,更希望去歌舞劇院或交響樂團。
可父親卻很高興。“那可是個好地方!”父親告訴他,“民族音樂是個寶庫。你在學校學的都是西洋技法,應該補上民族音樂這一課?!?/p>
趙季平在陜西戲曲研究院一待就是21年。在此期間,他花大量時間待在鄉間田野,跟民間音樂人一起生活,積累了大量民間原生音樂素材。
1983年冬,廣西電影制片廠的3位年輕人——導演陳凱歌、攝像張藝謀、美工何群準備去陜北拍攝電影《黃土地》,想找人為影片配樂。多方打聽后,他們直奔西安,堅請趙季平為影片譜寫音樂。
1984年1月,陳凱歌、張藝謀拉著趙季平搭坐一輛破面包車到陜北采風。鉆山溝、住窯洞、聽民歌……趙季平不只記錄音樂元素,還把當地的地形地貌、民俗風情、民間故事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感全都記錄下來。若干年后,趙季平說:“采到的素材不僅以文字的形式,更是以充滿黃土高原氣息的畫面感輸入到我的大腦。在我未來的創作中,這些積累就會跳出來,流淌成音樂?!?/p>
趙季平為《黃土地》寫的《女兒歌》,緊扣影片主題和人物性格,他以腰鼓、嗩吶以及突然唱起的信天游構成的電影音樂,完全契合了影片風格?!饵S土地》上映后大獲成功,《女兒歌》也被廣為傳唱。從此,趙季平的名字便和中國影視音樂緊緊聯系在一起。
如果說《女兒歌》是趙季平與影視音樂的初戀,那為《紅高粱》配樂則是趙季平音樂作品最個性化的一次呈現。
一般來說,電影配樂都是影片拍攝完成后根據影片內容創作,而《紅高粱》的導演要求在電影開拍前完成配樂。面對挑戰,趙季平打開自己積累多年的民間音樂寶庫。他借用豫劇《抬花轎》中的音樂元素創作出《顛轎曲》,采用嗩吶、腰鼓和人聲組合,配合影片中的迎親場面營造出喜慶的氛圍;在《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中,他用36支嗩吶、4支笙、1面大鼓,高音齊奏曲調融入打夯號子素材,行腔采用山東柳腔和茂腔,還加入陜西秦腔的唱法……無論是配器還是音樂,全都跟傳統配樂大相徑庭。
剛看到譜子,連錄音師都搖頭。但聽到音樂后,在場的所有人都開始跟著節奏抖動:“太完美了!”于是,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拍攝現場放著音樂,演員的表演、攝影師的構圖,都要踩著配樂的節奏和旋律進行。
憑借《紅高粱》配樂,趙季平獲得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
趙季平的創作似乎總是又快又好。受邀為電視劇《大宅門》配樂時,離播出時間只有十幾天,趙季平只用幾天就把音樂寫出來了。他為《霸王別姬》等作品配樂時,“那些核心的音符也都像是從他心里生長出來的一樣,特別自然”。這得益于他厚重的生活積累。沒有走街串巷、沒有扎根山村,就沒有這些呼之即出的旋律。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到醞釀發酵,再到形成藝術的巖漿,趙季平厚積薄發。
趙季平經常到基層采風,他覺得那樣才能真正走近老百姓,才能獲得對生活最真實的體驗。
在四川鳳棲山,趙季平有位守護山林的農民朋友老樊。每隔一段時間,趙季平都要上山找老樊喝茶聊天,聊農民的生活,聊山上的環境,聊風土民情……一直以來,老樊都以為趙季平是個愛爬山的退休老頭,直到有一天在電視上看到他,才知道自己的老朋友竟是位大作曲家。
趙季平說,這種采風為創作帶來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有時候甚至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采風或者說生活中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在創作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產生藝術上的化學反應”。
對趙季平而言,語言的盡頭是音樂,音樂的源泉是生活。
(本報記者 韓業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