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教育報
2025-08-25 09:55:08
原標題:破局與創新:濟南市歷城區區域教研改革實踐
來源:山東教育報
原標題:破局與創新:濟南市歷城區區域教研改革實踐
來源:山東教育報
濟南市歷城區是以農村為主體的教育大區,103所學校中城區學校占比不足10%,長期面臨三大結構性矛盾:一是教研路徑“兩張皮”,科研與教研脫節導致發展后勁不足;二是組織形態“碎片化”,活動缺乏系統設計致使質量低下;三是隊伍建設“戰術化”,教師缺乏長效科研思維制約發展動能。這些問題集中表現為“老、舊、短”“僵、障、獨”等特征,根源在于教研內涵不清、方向不明、結構不優。
在此背景下,濟南市歷城區以“跨·融·創”理念為引領,構建特色教研體系,通過20年實踐探索出縣域教研“三化融通”(常態化、一體化、全域化)范式,其核心在于以問題為導向破解教研“缺跨”“失融”“少創”困境,通過“跨·融·創”機制推動教研從“育分”向“育人”轉型,實現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跨·融·創”教研范式的理論突破
“跨”即跨主體、領域、學科、平臺的常態化聯動。例如歷城區實驗小學構建的家校社和合協同育人體系,通過家長課程開發、社區實踐基地建設,實現教育場域的跨界融合,其“家校社共育創客節”已成為區域品牌活動?!叭凇敝阜较?、思想、組織、行為、文化的“五位一體”整合,如禮軒小學的“大單元”教學改革,通過學科知識融合設計,將語文閱讀與科學探究相結合,開發出“節氣里的科學”跨學科主題課程。“創”則體現在六大機制創新,如唐冶中學依托“三化三式”育人體系(課程生活化、教學情境化、評價多元化;項目式、探究式、體驗式),將城鄉資源轉化為探究式學習素材,其“農田里的數學課”案例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P-G-I-U-S”教研共同體的機制創新
“P-G-I-U-S”共同體(P即區委教育工委,G即教育行政部門,I即教研中心,U即高校,S即學校)以“大教研”理念整合黨政、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體。針對“大”字可能引發的誤解,明確其內涵為“全要素協同”——如易安小學歷經25年探索的“說學教育”,通過共同體平臺將教師“說學”教學法研究與山東師范大學的理論指導相結合,形成“課前預學—課中說學—課后延學”的完整體系,其學生口語表達素養測評數據連續三年居全區首位。這種“大”并非規模擴張,而是通過數字化平臺(如“創小智”線上教研平臺)實現離散研究力量的精準聚合。2024年,該平臺累計生成個性化教研方案1.2萬份,資源共享覆蓋全區96所中小學。
“七大”體系的實踐路徑
在實踐過程中,歷城區逐漸探索出“七大”實踐體系,即“大先生”“大戰略”“大教研”“大培訓”大比武”“大閱讀”“大平臺”。“大先生”項目以歷城二中“勤志文化”為核心,打造“四個引路人”教師培養體系;“大戰略”通過歷城二中教育集團帶動,將“五育并舉”經驗向46所幼兒園、78所小學輸出;“大教研”分層推進,小學段形成“五有好學堂”標準,所謂“五有”指興趣、習慣、思維、動力、所得五個方面,初中段建立“備課—上課—作業—命題”閉環教研機制;“大培訓”依托山東省教師教育協同創新項目,構建“新教師—骨干—名師”全流程培養鏈;“大比武”以命題研究倒逼課堂改革,2023年,教師原創試題庫收錄優質題例3000余道;“大閱讀”通過“全科閱讀課程+書香校園建設”,使全區學生課外閱讀量年均增長40%;“大平臺”整合200余名高校專家資源,為農村學校提供“菜單式”教研服務。
歷經20年實踐,歷城區5項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基礎教育學業質量監測顯示城鄉校際差異系數下降37%。未來,歷城區將深化“三化融通”范式,重點推進教研數字化轉型,實現“跨·融·創”機制的智能化升級。
(作者系濟南市歷城區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教研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