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8日訊 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14部門今天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智能建造發展培育建筑業新質生產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推動山東省建筑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若干意見》要求,集聚產業鏈優勢資源,加快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全產業鏈發展,對符合條件的鏈主企業,優先授予“齊魯建造”品牌標識。加快智能建造產業落地,將智能建造產業納入地區產業發展規劃。加大市場化資金支持,重點對集聚區內數字設計、智能建造設備裝備研發及制造、智能生產等領域的優質項目,通過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按照市場化方式給予支持。
“智能建造”成為建筑行業發展新方向,不僅能降本增效,還能讓建造更安全、質量更可靠。
傳統安全監管高度依賴人的經驗和責任心,存在盲區和滯后性。現在,通過“BIM+物聯網”技術,可以對深基坑、高支模、大型機械設備等進行實時監測。例如,在塔吊上安裝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荷載、幅度、風速等數據,一旦接近臨界值系統會自動報警甚至斷電,將傾覆風險扼殺在搖籃里。工人佩戴智能安全帽,不僅可以定位,還能監測心率體溫,在發生中暑或暈厥時及時報警,實現了從“事后處理”到“事前預警”的根本轉變。
“智能建造”可以實現“所見即所得”的精細化管控:基于BIM技術,在動工前就在數字世界里把整個項目“蓋”了一遍,提前解決了可能出現的各種管線碰撞、設計沖突問題。到了現場,工人們通過AR/AR技術,能將虛擬模型精準疊加到現實工地,清楚地知道每一根鋼筋的位置、每一根管線的標高,極大減少了因誤解圖紙而造成的返工和質量缺陷,讓施工像“搭積木”一樣精準。
“智能建造”也可以實現全過程質量溯源:預制裝配式構件從工廠生產、運輸到現場吊裝,全過程都有唯一的“身份證”(二維碼或RFID標簽)。掃一下碼,它的生產日期、質量檢測報告、安裝人員信息一覽無余。一旦未來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可以瞬間精準追溯,責任清晰,處理高效。這就像給每一個建筑零件建立了終身檔案。
此外,智慧工地平臺通過AI視頻監控,可以自動識別人員未戴安全帽、區域闖入、火災苗頭等隱患,并實時推送告警。車輛未沖洗上路、物料堆放不合規等都能被自動捕捉。這使得現場管理更加精細化、標準化,減少了因現場混亂而引發的安全和質量事故。
項目參建各方(建設、設計、施工、監理)可以在統一的數字化管理平臺上協同工作,信息傳遞零損耗、零延遲。設計變更能瞬間直達施工一線,監理的驗收意見也能即時同步給所有人,消除了信息孤島,避免了因溝通不暢導致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