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9日訊 奧運冠軍、演員、律師、記者,當這些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人一起做公益時,也帶來了新的可能。有人為鄉村女性開拓生計,有人為沉默老兵留存記憶,有人從自身經歷出發,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但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公益路上的“求解者”。9月8日,在“久久公益節”開放麥直播活動中,閃電新聞記者與現場觀眾一起聆聽了鄧亞萍、許亞軍、張越、黃奕、陳行甲、陳曉亮、吳起、劉霞分享了各自的公益故事和公益實踐。
“久久公益節”是騰訊公益聯合超萬家公益慈善組織、知名企業、愛心媒體等,得到中央網信辦、民政部的指導,響應國家9月5日中華慈善日的號召,共同發起的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益活動,已成為中國參與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廣、場景最多元的全民公益行動日之一。今年的公益開放麥活動,更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公益的更多可能性……
奧運冠軍鄧亞萍:她拿過18個世界冠軍,如今為鄉村女性的手工藝發聲
奧運冠軍鄧亞萍,也是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公益項目宣傳大使,在多次參加“超仁媽媽” “天才媽媽”公益探訪活動后,她看到,很多女性在留守與謀生之間艱難抉擇。
在貴州丹寨,她結識了蠟染傳承人楊二報浪。為了生活,楊二報浪抱著剛滿月的兒子外出打工,挖過泥、拉過磚、撿過垃圾,日子很艱難,卻始終沒有放棄手藝。“天才媽媽”項目通過系統培訓、對接設計師,讓她的技藝被重新看見。后來,她成為當地蠟染帶頭人,帶著作品走上時裝周的舞臺。
傳統的“輸血式”救助,難以打破困境。只有幫女性建立可持續生計,才能帶來根本轉變。一門手藝可以換來穩定收入,一份經驗能夠成為互助的力量,女性就不再只是“被幫助的人”,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贏得經濟自主與社會尊重。
鄧亞萍說:“中國女性的強,不是天生的。是在傳統文化與現實壓力的雙重塑造下,一點點磨出來的。”
鄉村女性的“出路”,不是替她們做選擇,是陪她們走自己的路,靠自己的手,握住自己的命。
記者劉霞:用16年守護一段即將沉沒的歷史
劉霞寫下的第一篇老兵報道,幫助了在緬甸靠賣拉鏈維生,88歲的遠征老兵李光鈿返鄉。李光鈿在見到劉霞時,說出了他堅持回鄉的理由——我死也要做中國人。
報道發出后,許多老兵打來電話。劉霞才知道,這個群體一直沉默。她決定在報社開設“老兵講述”專欄。
16年間,劉霞走訪上千位老兵,記錄超過500萬字的戰爭記憶。
她見過90多歲老兵雙目失明仍用舊報紙寫回憶錄,字寫得又大又糊。也采訪過第一位抗戰女兵,臨終前把僅有的1萬元捐出去,只愿“讓活著的人繼續講我們的故事”……
記憶在消逝,傳統文字報道難以觸達年輕群體。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老兵事跡,劉霞學習制作短視頻,把故事改編成廣播劇、動漫和微短劇。
過去,劉霞覺得公益是施與受的關系。她既不愿接受施舍,也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困難。直到讀者的認可和支持,她才明白,公益是最大限度發揮公眾優勢,共同去完成一件對社會有公共價值的事。
在“益”起求解的舞臺上,劉霞再次講起這些故事。
有人在聽,就是這些聲音仍在延續的證明。
“治愈爪爪”創始人吳起:他曾輕微自閉,如今帶著狗狗治愈15萬人
吳起是寵物行為訓練專家,也是PFH治療犬(貓)公益項目“治愈爪爪”的創始人。
童年時,他因收養流浪狗而走出“自閉”,也目睹愛犬在訓練中變得恐懼,意識到某些方法對動物是另一種暴力。慎重思考后,他放棄高薪工作,投身寵物行為培訓。
2012年,一位孤獨癥兒童的母親主動聯系吳起,希望孩子能接觸狗狗。第一次見面,始終低著頭的孩子在治療犬靠近后,開始觀察、模仿,甚至清晰地說出“握手”二字。孩子的母親激動地說:“這是她第一次主動模仿和重復陌生人的語言。”吳起從那天開始有了一個想法,讓狗狗陪那些孤獨的孩子,也讓它們有個身份。“治愈爪爪”公益項目,就這么開始了。
13年來,這支團隊 把服務延伸至養老院、學校、醫院,累計服務超過15萬人次。這些治療犬中,超過40%都是流浪動物。
如今,吳起正為這些狗狗爭取更多應有的保障。
流浪動物不該只是被救助的對象,它們也可以成為撫慰人心的存在。
“治愈爪爪”的故事,未完待續。
律師陳曉亮:確診概率為1/500萬的罕見病后,發起螢火計劃,讓患者不再孤軍奮戰
陳曉亮是一名律師,2022年被確診為促結締組織增生性小圓細胞腫瘤(DSRCT)。這是一種發病率僅為五百萬分之一的罕見惡性腫瘤,全國僅有數百例,五年生存率低于15%。
陳曉亮曾陷入絕望,向好友托付孩子。但很快又振作起來,他說:“我雖然是個小人物,但不影響我宏觀地思考問題。”他明白,真正的改變,不是一個人想著消滅它,而是讓所有人不再孤軍奮戰。
他發起“螢火計劃”,建立“DSRCT支援組”病友群,與約80名病友聚集在一起,開始共享治療經驗和醫療資源。為了提升對罕見病的關注度,他將治療和手術過程拍成紀錄片。視頻在騰訊新聞上線后,獲得大量播放與轉發。而這次傳播,也成為病友團結的起點。后來,他組織專家研討會,鏈接醫生、科研機構和藥企,將80多份病例和基因檢測報告交到專家手中,還通過線上交流,聯系上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獲取了優赫德(YH)藥物的最新治療進展。
陳曉亮還有一個愿望,讓DSRCT早日納入國家罕見病目錄,用藥能多一種選擇,治療能少一點負擔。
這是一場持久戰。但螢火微光,終可指路。
演員黃奕:發起天使寶貝公益項目,與燒燙傷兒童一起愈合
“我們不是在拯救誰,而是在一起愈合”。這是演員黃奕對公益的理解。
2008年5月13日,黃奕趕赴綿竹重災區。面對自然傷害,她萌生了做公益的想法。一年后,她發起奕動基金。成為母親后,黃奕更加關注兒童意外傷害問題,與朋友王珺共同發起天使寶貝公益項目,救助燒燙傷等意外傷害兒童。黃奕說,所有的孩子都該快樂,都有權利追尋夢想。
在公益路上,黃奕也干過很多 “傻” 事,第一次慈善晚宴,捐出的手表全場無人舉牌,只能自己花30萬元買回。面對“自產自銷”的調侃,她說公益不是給別人看的,是要真金白銀幫孩子。
到現在,天使寶貝已運行11年,累計救助了2045個孩子和家庭。項目建立了36小時快速響應機制,覆蓋全國200余家合作醫院,持續走進學校與社區,開展安全科普,致力于從源頭預防兒童意外傷害。
公益,是一條漫長的傷疤愈合之路,需要每個人伸手參與。在黃奕看來,公益這份事業,要么不開始,要么一輩子。
演員許亞軍:他用藝術做光,帶太陽村孩子看戲,為先心病兒童發聲
少年時離家求學,許亞軍早早學會了獨立。后來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工作,一直和孩子打交道。這段經歷,讓他對困境兒童的心理需求有深切體會。而作為一名父親,許亞軍知道,孩子們需要的不只是溫飽,更渴望被看見、被認可、被尊重。
所以連續很多年,許亞軍都邀請太陽村的孩子來劇院看戲。不少孩子愛畫畫,他就帶著愛人、孩子和藝術家朋友走進太陽村,讓孩子們通過藝術去獲得生活的希望之光。
2012年,許亞軍和愛人通過公益平臺,了解到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群體。為了讓這個群體受到更多的幫助,在經濟援助的基礎上,許亞軍開始與公益平臺、醫療專家合作,參與先心病科普宣傳,破除社會誤解。用演員的身份,宣傳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過去,他顧慮名人身份,怕參與公益會引發誤解。如今,他更愿成為先行者。
他的公益座右銘,來自少年時出演話劇《牛問耕》的一句臺詞——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公益人陳行甲:他曾深陷抑郁,如今想用AI拯救千萬個“曾經的自己”
曾深陷重度抑郁的陳行甲知道,抑郁不是矯情,而是一種需要被正視的疾病。
曾經一名高二學生因抑郁離世,這個無力挽回的悲劇,讓陳行甲決心投身青少年心理公益。
他發起“知更鳥”公益項目,關注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預防和科普,也帶著團隊研究數千個家庭案例,發現90%的青少年心理問題,與家庭溝通不暢有關系。可現實是,心理咨詢費用高昂,專業人才也嚴重短缺。于是,2024年2月,“齊家AI家庭心理教練”項目啟動研發。陳行甲想讓齊家AI幫到每一個有需要的家庭。他也盼著更多心理學、AI領域的專業人士能加入進來。
他做的事目標很純粹,用AI技術,安撫焦慮的孩子。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陳行甲開始帶著中國的AI心理實踐走上世界的舞臺,與擁有同樣目標的人,一起探索問題的解法。
公益路上,沒有旁觀者,路也很難走,可只要有人走著,光就在前方。
張越:與“它”同行,一場跨越十五年的善意求解
15年前,主持人張越和同行們以“記者沙龍”為起點,開始研究動物問題。一年后,它基金正式成立。在2016年,在當年99公益日活動的幫助下,8000多位網友共同捐出中國大陸第一輛流浪動物醫療車。
多年以來,在多方善意的共同努力下,它基金搭建起一條完整的行動鏈條,幫助流浪動物基地、發放絕育資金、開辦領養平臺、資助立法研究......在他們看來,公益不止是“救”,更是“建”。
張越常講起與狗狗丟丟的故事。它看不見,卻依然信任她。她說:“這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互相照亮。”
怎么對待動物,不僅關乎科學管理,更關乎一個社會的溫度。
我們曾經在公益故事中有過很多感動,但今年的久久公益節,騰訊新聞這一場開放麥,不再重復感動,而是一起求解。讓各方的善意,一起去尋找屬于這個時代的公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