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山東企業加快推動醫療器械產業重點產品的國產替代。威高集團久久為功,實現血液透析器從跟跑、并跑到領跑。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山東醫療器械生產企業達4545家,技術含量較高的二類、三類醫療器械產品注冊總數達7139個。威高是全國醫用耗材領域的“第一品牌”,國內每三支透析器,就有一支來自威高。
這里是威海市一家血液透析中心,我手上拿的是威高最新上市的一款透析器,血液流經這里面 95%的毒素可以過濾掉,經過4小時透析,患者體內65%以上的毒素可以被清除掉。
透析器是腎衰竭患者治療用的關鍵耗材,相當于“人工腎”,它最核心的部件是這種類似頭發絲的“中空纖維膜”,過去一直被國外企業壟斷。
山東威高醫療控股有限公司護理部經理徐艷華告訴記者:“這些年國家每年凈增長5萬-8萬病人需要透析,一支透析器里有10,000根左右的絲,原先采購一支進口透析器約400元,患者透析一次近千元,一周要3次透析,很多患者無力負擔。”
要想讓更多患者做得起透析,就得能自己掌握中空纖維膜的定價權。于是,企業決心自主研制。但他們很快發現,研發被卡在了設備上。
山東威高血液凈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設備開發部主管張瑞峰直言:“進口設備采購價格高,只能按照預設好的程序運行(工藝流程),維修和升級我們做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換一個器件上去,但換了后,可能工藝變化,導致出來產品不合格。當時全球有3家公司能做這設備,只有1家對外賣,萬一人家不賣了,就永遠受制于人。”
從打造自己的生產線開始,威高成立40多人的攻關團隊,8年多時間,僅圖紙就畫了4000多張,失敗上百次。
山東威高血液凈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設備開發部經理隋天斌說:“經過小試、中試、大試,開始的時候 不能出絲,后續又斷絲,堅定一個信念,一定要把它國產化,國外能做的,我們也一定能做,甚至比他們更好。”
靠著這股韌勁,他們通過紡絲、注塑、成型等14道工藝,終于生產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透析器。
山東威高血液凈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管理部主管張潔敏說:“一開始臨床上患者容易出現關節僵硬、骨痛等,我們分析發現,是由于中空纖維膜的側壁上的孔較小,導致大分子毒素無法有效過濾、清除掉。”
納米級的孔,比一根頭發絲的萬分之一還要細小。要想有效過濾大分子毒素,不是把孔徑放大那么簡單,這樣會導致血液中的營養物質流失。因此,企業開發出一套測量方法,通過工藝升級,精準控制孔徑大小。
山東威高血液凈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管理部經理于亞楠告訴記者:“生產出3—10納米孔徑的產品,就像是過濾網篩分八寶粥,大分子毒素就類似大米被過濾掉,血液中紅細胞等物質類似紅棗,可以被安全回輸到患者體內。”
現在,威高的產品市場份額持續擴大,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向山東聚集。前不久,總部在江蘇的威鴻醫療來到威高工業園設廠,為透析器配套生產橡膠密封圈。
山東威鴻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陶葉明表示:“威高的產品在市場上質量和標準是比較高的,也促使我們來提升技術工藝,目前我們產品每月產能300萬支,產品當天可以馬上發貨給威高,交付周期大大縮短了。”
除了拉動上下游供應鏈做大做強,威高還帶領產業鏈積極向服務鏈拓展。在威海市產業技術研究院支持下,他們引入上海的一家醫療公司,在全國打造了60多個血液透析中心。
威海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曲正杰說:“我們聯合威高以及市區兩級國有平臺公司,成立了5億元的基金,用于配套設備和系統的打造。透析中心和醫院采購威高產品,患者單次透析價格,比使用進口產品下降了三分之二。”
近年來,威高攻克了20多項技術壁壘,推動100多種產品實現國產替代。
威高集團總裁龍經表示:“以高性能治療方案惠及更多患者,同時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創新生態,助力中國醫療器械技術在全球產業鏈中從‘參與者’升級為‘引領者’。”
記者手記:
從零起步,威高一路追趕,實現并跑,直至領跑,在血液與膜絲對話的微觀世界里,用創新寫下造福患者的生動注腳。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惟有錨定目標、腳踏實地,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才能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