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商報
2025-09-03 09:40:09
原標題:山東綠色建造繪就“齊魯樣板”
來源:山東商報
原標題:山東綠色建造繪就“齊魯樣板”
來源:山東商報
在全球聚焦氣候變化治理、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當下,建筑行業作為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關鍵領域,朝著綠色低碳方向轉型已成為時代潮流。近日,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集中發布9個綠色建造典型案例,覆蓋商業綜合體、醫療康養、文化教育、產業園區等多元場景。從超高層商業綜合體的BIM 技術深度應用到鄉村振興項目的節能減排措施,從醫療建筑的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到產業園的超低能耗建造……這些項目通過技術突破、低碳轉型和資源優化,全方位構建起可感知、可借鑒、可推廣的綠色建造“齊魯樣板”。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楊千慧
濟南兩項目入選
超高層施工創技術新突破
近日,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正式發布9個綠色建造典型案例,這些案例涵蓋商業綜合體、醫療康養、文化教育、產業園區等多元建筑場景,集中展現了全省在建筑領域綠色轉型中的技術突破與實踐成果。作為山東省省會,濟南在綠色建造領域率先發力,兩項目憑借前沿技術應用和科學管理模式成為行業典范。在濟南市高新區崇華路旁的山東省大數據產業基地建設現場,塔吊林立間,一座現代化超高層商業綜合體正拔地而起。據了解,這個總建筑面積達21.9萬平方米的項目,從設計之初就植入了綠色基因。項目依托BIM技術中心,將建筑、結構、水、暖等所有專業的二維圖紙轉化為三維模型,通過碰撞檢查功能提前發現管線交叉沖突問題。“這種數字化技術應用讓原本需要在現場反復調整的管線施工,變成了工廠預制、現場精準裝配的高效流程。”從事建筑技術管理多年的李琦介紹道。
而在針對超高層異形大懸挑結構施工難題,項目創新研發的格構柱輔助爬升技術更是讓人眼前一亮。通過安裝加固格構柱及連墻桿,解決了爬架在高空大堂等特殊層高處無法爬升的難題,操作簡便安全,節約工期、材料與勞動力。在裝配式鋼結構施工中,從詳圖設計到制作、安裝、焊接、涂裝全流程突破,形成適用于大跨度巨型圓環的集成技術體系。針對超高層多角度不規則結構內退難點,創新研發新型Z型鋼制地臺碼、內傾扭曲單元板塊等技術,構建多系統大跨度扭曲玻璃幕墻施工體系,為異形建筑施工積累寶貴經驗。“這套技術可以讓高空異形結構施工中告別了傳統臨時支架的繁瑣,鋼材損耗率也能有所下降,工期也能相應縮短。”李琦解釋道。
除了超高層商業綜合體在結構施工上的技術突破,濟南在超低能耗建筑領域同樣有著深入探索。在濟南市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崔寨組團,黃河岸邊的數字經濟產業園C-2地塊項目4#樓便探索出超低能耗建筑的實踐路徑,聚焦超低能耗建筑建設,編制外墻保溫、屋面保溫、被動窗安裝等專項方案,通過專項培訓強化施工人員綠色理念。在4#樓西側搭建樣板房,直觀展示220mm厚石墨聚苯板外墻、210mm厚高強度擠塑聚苯板屋面等保溫節點,以及帶全熱回收、PM2.5除霾功能的新風系統和屋面光伏加熱系統,實現超低能耗與高舒適度。同時,項目采用全過程工程咨詢模式,通過綠色建筑二星級等評審,全面應用BIM技術并預留與起步區CIM平臺對接端口,裝配式裝配率達50%,室外海綿城市設計實現年徑流控制率超75%。
“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14個月完成36個月工期
在綠色建造的生動實踐中,濟南的項目以技術突破樹立了行業標桿,而煙臺、威海、日照等地的項目則依托各自的資源與發展需求,共同豐富著山東綠色建造的多樣化探索。其中,煙臺聚焦超低能耗與建筑工業化融合;威海在節能設備應用與資源循環利用上成效顯著;日照則在鋼結構施工技術創新上持續發力……這些散布在齊魯大地上的實踐成果各有側重又相互補充,讓綠色建造的“山東樣板”呈現出更加立體鮮活的發展面貌。作為煙臺超低能耗建筑的典型代表,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萬華人才中心在保溫工藝上實現了顛覆性創新。該項目摒棄傳統“先結構后保溫”模式,通過雙側AAC板墻形成空腔,灌注低密度PIR聚氨酯保溫材料。此外,項目結合地源熱泵和太陽能熱水系統,園區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幅提升,成為山東省近零碳社區示范項目。
除了超低能耗建筑領域的突破,煙臺市萊山區濱海健康驛站以鋼MiC模塊技術創造了建筑工業化的“山東速度”。據悉,項目采用鋼MiC 模塊技術,將90%的構件在工廠預制,現場像搭積木一樣組裝,14個月完成傳統工藝需36個月的建設任務,用工量減少70%,施工垃圾減少80%。施工現場的模塊化箱體自帶裝修和管線,吊裝到位后接通水電即可使用,全產業鏈BIM應用確保安裝誤差控制在3毫米內,這種“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的模式,還能實現建筑構件循環利用,踐行綠色可持續理念。“這種從設計到施工的全流程把控,不僅讓項目建設周期大幅縮短,還實現了綠色建造的多維度提升。”長期關注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行業專家崔洪濤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東綠色建造的生動實踐中,威海、日照、臨沂等項目亮點頻現、特色鮮明。威海市環翠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一期)項目1#樓憑借高效節能設備與資源循環技術脫穎而出,磁懸浮變頻離心機制冷性能超國標20.5%,年省3萬度電,全熱回收技術讓冬季制熱能耗大降30%;日照市老年大學EPC工程研發工具式樓承板臨時支撐體系,周轉超30次適配多種鋼梁與樓承板;濱州全民健康文化中心創新大跨度張弦梁工法,安裝精度±5mm,以跳倉法控裂縫,借BIM解管線難題,曲面幕墻數字化拼裝成亮點。“這些項目從節能到技術創新各有突破,從設備節能到資源循環,盡顯綠色建造巧思與實效。”崔洪濤認為。
政策協同發力
今年健全降碳制度體系
近年來,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臺多項政策措施,從技術標準、資金支持、示范引領等多方面推動建筑行業綠色轉型。早在2019年,《山東省綠色建筑促進辦法》就已施行,明確了新建民用建筑需采用相應綠色建筑標準,政府投資的大型公共建筑應達二星級以上標準,為綠色建造劃定了剛性底線。在此基礎上,2023年印發的《山東省新型建筑工業化(綠色建造方向)示范計劃項目》,明確支持超低能耗建筑、BIM技術應用、裝配式建筑等領域創新。2024年印發的《山東省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進一步細化12項重點任務,從培育新型建筑工業化產業集群到推進建筑節能降碳,構建起全鏈條政策支撐體系,讓綠色建造有章可循、有策可依,持續推動技術創新與實踐落地。
值得關注的是,國家層面政策同樣為山東綠色建造提供了方向指引。2024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制定的《加快推動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工作方案》,為全國建筑行業綠色轉型錨定了關鍵目標。方案明確到2025年,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積比2023年增長0.2億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增長2億平方米以上,建筑用能中電力消費占比超55%,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8%。山東的地方政策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形成了上下聯動的政策合力,為綠色建造實踐提供了堅實保障。
如今,政策紅利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動能。磁懸浮制冷、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等技術在新建項目中普及應用,BIM技術貫穿設計施工全流程,裝配式建筑占比持續提升。從濟南的超高層技術突破到煙臺的近零能耗實踐,到威海的節能設備應用,再到日照的鋼結構技術創新……各地結合資源稟賦打造特色路徑。“隨著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企業創新活力持續釋放,產業鏈協同日益緊密,山東綠色建造正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升級,朝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穩步邁進,為建筑行業綠色轉型提供堅實支撐,為全國綠色建筑發展提供了鮮活的‘山東經驗’。”有業內人士表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