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5-09-05 14:16:09
原標題:海報觀潮丨向海尋鮮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海報觀潮丨向海尋鮮
來源: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評論員 張靜寧
在為期四個月的禁漁期結束之后,山東的海域又熱鬧了起來,千舟競發、漁人撒網,漁民們紛紛起航,去向大海“討”一口鮮。而這一口鮮,“討”得并不容易。
一
想要桌上的鮮美,要先在大海里把海鮮養肥。養海鮮,山東練就了一套獨有的“本領”。2016年以來,山東開始加強海洋牧場創新發展。海洋牧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工養殖場,也不是捕撈漁場,更像是在海洋里給海洋生物搭建一個“家”。有了這個“家”,海洋生物便可以從人工生態環境中自然地“長”出來。
“養海”,山東使出了很多力氣。比如,為了讓魚兒們在牧場里住得好、住得久,要不斷優化人工魚礁。山東國信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煙臺養馬島海域銀礁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都不斷研究、優化人工魚礁的整體結構。通過科學設計,模擬自然礁石,為魚類提供庇護、覓食、繁殖的“綜合功能區”。
從“靠海吃海”到“養海護海”理念的背后,是山東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發展理念,它改變著我們與大海的相處方式,以海洋牧場為代表的發展模式,把魚蝦養得更肥、更鮮,也把環境養得更好、更美。
二
“養海”是山東向大海“討”鮮的第一步,要讓這口鮮“走”上餐桌,還要會捕。對山東膠東地區的漁民來說,捕魚再拿手不過。從木筏小船,到木帆船、機動船,從淺灘趕海、淺海捕魚到遠洋捕撈,現在的漁民們已經有了很多先進、豐富的捕魚裝備,也在一次次的捕撈中,有了自己的漁家智慧。
為了吃上大海深處的海鮮,捕撈也不斷向深海挺進。遠洋捕撈不僅要靠經驗,還要靠技術。新型電浮標、聲吶系統、定位系統都能幫助船員探測到水下魚兒的信息,此外,捕撈船上還可以提供海洋水文、洋流等數據,來提高捕撈的精準度。當然,先進的捕撈船還要配上專業的運輸船。國內首艘超低溫冷藏運輸加工船“海洋之星”既能保鮮,又能加工,為山東在深海的捕撈提供了助力。
發展遠洋漁業、開發遠洋水產資源,不僅是為了在大海里“搶鮮”,更是海洋漁業從近岸淺海走向深遠海的重要一步。山東正在用不同的路徑走進深藍,把來自遠方的海產品帶到人們的餐桌,不斷豐富“海上糧倉”的山東味道。
三
每年開海,漁民們迎來了捕撈的黃金時期,而這一口鮮也吸引著食客們的味蕾。開海之后,各種魚蝦蟹貝占據著山東人餐桌上的“C位”。
吃海鮮,山東人講究“真”,不僅在于食材“真”,也在于味道“真”。在青島、威海、煙臺等地,很多海鮮的做法都追求原汁原味,稍加點水燒開蒸熟就出鍋,摒棄復雜的烹飪步驟,吃的是天然的味道。對本地的人們來說,這是生活里少不了的家常味,對外地游客來說,這是揮之不去的海洋記憶。
其實大海里的這一口鮮,不僅僅在于一道道讓人稱贊的美食,更蘊藏著膠東地區的海洋文化。每年開海前后,很多漁村會組織祭海、拜龍王等儀式,同時亮相的還有膠東秧歌、漁家大鼓、漁家號子等傳統習俗,這是一代又一代人們創造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漁家民俗文化,它代表著人們享受大海的饋贈,心懷感恩與敬畏的情感。
近幾年,“開海第一網”海貨,還成為了山東旅游體驗里的一大亮點,青島的港東碼頭、積米崖漁港,威海的合慶碼頭等都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前來“搶鮮”。從養得好到捕得好,再到做得好,山東的“海上糧倉”把大海的鮮美帶到了人們的舌尖,也將獨特的海洋風情送到了人們的心尖。
審簽:單蘊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