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早報
2025-09-11 08:47:09
原標題:打卡小眾博物館 青島“館”夠
來源:青島早報
原標題:打卡小眾博物館 青島“館”夠
來源:青島早報
告別了暑期的炎熱和喧囂,國慶假期即將來臨,不少人已開始搜索出游攻略。近期,社交媒體上關于青島小眾博物館的打卡帖熱度持續上升,這也反映出城市文旅的新風尚——“小而美”的中小體量博物館正成為游客的新寵。人們不再滿足于打卡式旅游,而是更傾向于深度、體驗式的文化之旅,門類豐富、主題鮮明、風格獨特的小眾博物館正好契合了這一需求。
小眾博物館成為文旅新寵
位于市南區安徽路上的青島郵電博物館,是一座建于1901年的德式老建筑,館內陳列著各個時期的通信設備和歷史資料。在剛剛過去的暑期,該館日均接待游客超過800人次,是去年同期的兩倍。“我們專門來找這里的紀念章,蓋在明信片上寄給朋友,特別有意義。”從北京來的游客張小姐展示著她剛收集的印章,“這種體驗比單純拍照有意思多了。”像張小姐這樣的游客不在少數,在博物館一樓的蓋章區,常常可以看到游客們手持“博物館護照”排隊蓋章的場景。
同樣受歡迎的還有青島針路航海博物館。作為青島首家航海主題博物館,其200多平方米的展廳內設有海上絲綢之路、船舶通信導航、青島海岸電臺舊址等專題展區,主要收藏和展示古老的航海天文鐘、羅盤、船燈以及沉船瓷器等展品。館長馬桂山介紹,近三個月來,參觀人數同比增長50%以上,周末尤其火爆,需提前預約。
此外,膠濟鐵路青島博物館、青島紡織博物館、道路交通博物館等小眾博物館也吸引了大量游客。膠濟鐵路青島博物館坐落于青島火車站鐘樓原址,是一座展現膠濟鐵路誕生與發展的專題性展館,通過歷史文物、復原車廂、高鐵模擬駕駛和VR影院等陳列形式,讓游客沉浸式回顧膠濟鐵路的百年變遷。青島紡織博物館建立于紡織遺址之上,集文創、旅游、科普等功能于一體,游客可在工藝大道上近距離接觸充滿年代感的紡織機器,感受昔日紡織業的輝煌。
不僅外地游客青睞這些中小體量的博物館,許多本地市民也將其視為“遛娃”好去處。小紅書用戶“小美花belle”發布的《到青島,一定要去這個漲知識的博物館》一文,讓位于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內的海洋生物博物館廣受關注。館內所有展品均為真實生物標本,如鯊魚、海龜、近兩米長的大魷魚等。尤為特別的是,館內有海洋大學的志愿者定期講解,科普海洋生物知識。“小美花belle”在帖子中寫道:“比如,有一種長相奇特的關公蟹,為了增加摩擦力進化出凹凸不平的貝殼,神似關公;海藻分為綠藻、紅藻、褐藻三種;圖中大魷魚是美國的一個品種,肉質較硬,一般拿來做魷魚絲;還有章魚、魷魚和烏賊的區別……”“看完博物館還可以在校園里逛逛,里面有百年歷史的德式建筑和眾多人文景觀。比如一多樓,是聞一多在青島任教時的故居,可以借機給孩子科普這位愛國主義詩人;校園綠樹成蔭,隨處可見半身雕像,很多都是一個世紀前的著名專家學者,如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中國海帶之父曾呈奎……這是一次難忘的科學文化休閑之旅。”
走紅背后是文旅需求之變
廣義上講,博物館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承擔著文物保護與研究、文化傳承與展示、社會教育推廣與普及以及公眾服務等重要職能。走進那些知名博物館,珍貴文物無聲訴說著燦爛悠久的人類文明與不朽傳奇,觀眾仿佛“朝圣者”,深切感受歷史的震撼。但隨著“文博熱”持續升溫,這些大型博物館內“人山人海”已成常態,即便采取延時開放、夜游等方式延長服務時間,熱門博物館仍一票難求。在這一背景下,主題鮮明的小眾博物館異軍突起,以獨特的展覽、相對舒適的參觀環境、生動有趣的互動體驗,滿足了游客強烈的參觀需求,成為年輕人“反向旅游”的熱門選擇。
業內人士分析,如今游客,尤其是年輕人,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觀光,他們追求深度體驗和文化沉浸,希望透過旅游了解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小眾博物館通常主題鮮明、互動性強,更符合年輕人個性化、體驗化的消費趨勢。社交平臺成為推動這一熱潮的重要力量。在小紅書上,“青島小眾博物館”相關筆記已超2萬篇;抖音上,#青島博物館打卡#話題視頻播放量突破800萬次。攜程報告顯示,今年暑期博物館類景點預訂量同比增長232%,其中小眾博物館增速明顯高于傳統大型博物館。
曾于2024年暑期到上海旅游的真真仍津津樂道于打卡浦東美術館的意外之喜,“當時上海博物館引進了古埃及文明大展,超級火爆,但炎炎夏日進館需要排隊將近一個小時,很考驗體力。館內藏品前圍著好幾層觀眾,環境比較嘈雜。反倒是打卡更為小眾的浦東美術館,體驗感特別好,不僅能欣賞到世界級的藝術盛宴,還有近300種自營文創產品、開在頂樓的絕美餐廳,都讓人耳目一新。”真真坦言,之后出游可能不會再去“蹭熱點”,相反會更多關注小眾寶藏地。
流量變“留量”面臨新挑戰
面對流量帶來的文旅新風尚,如何將其轉化為持續發展的“留量”,成為文旅行業的重要課題。青島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政策支持為小眾博物館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此前出臺的《關于促進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實施辦法》,對符合條件的非國有博物館給予最高5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并每年提供運營支持。正在推進的博物館之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也將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據悉,青島現有各類博物館145家(其中國家一級館6家),總數位居全省第一,小眾主題博物館占比超過三分之一。相關部門還推出了“青島博物館地圖”小程序,整合全市博物館資源,提供路線規劃、預約參觀等服務。
如今,小眾博物館以獨特視角梳理、展示和記錄文化,跳出傳統展覽模式,吸引公眾關注,為文化旅游塑造新的流量入口。但也要看到,盡管發展迅速,小眾博物館也面臨諸多挑戰,同質化現象逐漸顯現,多家博物館紛紛推出蓋章打卡、文創雪糕等項目,獨特性仍顯不足。
面對挑戰,部分博物館已開始探索創新發展路徑。青島針路航海博物館開發了航海主題研學課程,與學校合作開展教育活動,正從展示空間向教育平臺轉型;葡萄酒博物館推出沉浸式戲劇體驗,觀眾可邊品酒邊觀看與葡萄酒歷史相關的表演,吸引大量年輕觀眾;數字化也是發展方向之一,如駱駝祥子博物館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擬真重現老舍在黃縣路故居的生活與創作場景,觀眾可“親歷”老舍創作《駱駝祥子》的環境,配合三維追蹤定位設備,仿佛置身北平街頭,看見賣力拉車的祥子由遠及近奔跑而來……
隨著“博物館熱”持續升溫,這些小而美的文化空間正逐漸成為青島旅游的新名片,為城市文旅發展注入新活力。它們既滿足了游客對旅游品質和文化內涵的更高追求,也為青島的文化傳承和旅游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潔
本版照片為部分館藏物品 資料圖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