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閃電新聞
2025-09-05 11:21:09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5日訊 一年前,我再次當了母親,當小棉襖喊出那聲軟乎乎的“媽媽”,眼淚先于笑容涌了出來,像羽毛輕輕地撓著我的心房。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我的腦海里浮現出膠東育兒所乳娘的畫面,她們用母愛鑄就了抗戰奇跡!我們懷著崇敬和感恩的心走進威海乳山膠東育兒所,為您講述“紅色乳娘”的故事。
1942年膠東育兒所成立,前后十年間,300多位乳娘哺育了1233名八路軍子女和烈士遺孤。她們用乳汁喂養、用身體筑墻,為乳兒撐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在日軍掃蕩和遷徙中,1233名革命后代無一傷亡。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跡!
在那風雨如晦的歲月里,乳娘們每一天都在與死神賽跑。乳娘姜明真為保護八路軍子女福星,忍痛將親生兒子放到山洞,最終導致自己的孩子夭折,而她先后收養的4個八路軍子女卻無一傷亡。乳娘矯月志為患有嚴重貧血的孩子連續輸血多日,還把育兒所送來給自己補身子的雞蛋全部喂給孩子;乳娘宮元花為照顧乳兒福勇,將自己的孩子送到親戚家寄養,福勇患水痘時,她帶著孩子輾轉多個村子求醫……
我在給我的大兒子講乳娘的故事時,他問我,“媽媽,如果是你,你會把我放進山洞,抱著別人家的孩子躲避戰亂嗎?”我沉默了許久……母親對親生骨肉的愛源自血脈,是刻在本能里的牽掛,正常情況下,沒有母親會愿意主動拋棄自己的孩子。這更讓我對乳娘的作為充滿深深的敬佩與動容。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撐乳娘們做出如此偉大之舉?在去乳山之前,我們采訪了山東省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林豐勛和濟南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趙君。
主持人:是什么力量支撐乳娘們做出如此偉大之舉?
林豐勛:乳娘行為看似是違背生物本能的選擇,實際上是特殊歷史條件下人類心理適應機制的體現。當個體被置于宏大的歷史敘事中,其心理決策系統會自發調整價值權重,將集體生存策略轉化為個人行為準則。乳娘們的選擇,展現了極端環境下人性可能達到的精神高度。
主持人:您指的是集體主義的認同嗎?
林豐勛:對。在抗戰時期,革命大家庭的集體認同超越了傳統家庭觀念。根據社會身份理論,當個體強烈認同某個群體時,會將該群體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孩子是革命的根,保住了孩子,就保住了未來。”這是她們最樸素也最堅定的信念。
主持人:這就是信仰的力量!趙老師,作為心理專家,您讀乳娘的故事會有怎樣的感悟?
趙君: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每一位女性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母親”的原型,當她的內心深處被外部環境激活了這個原型后,她就會做出“天下嬰兒皆我孩”的外在行為。“狹義的母親”是一個孩子的媽媽,而“廣義的母親”是“天下嬰兒”的媽媽。這是“為母”的天性所然。
紅色乳娘,是母親,是英雄,是刻在民族記憶里的“精神豐碑”。“我們獻出的是自己的乳汁,而戰士們獻出的是自己的熱血。”“部隊為窮苦人打天下,把孩子托付給俺,俺就要看得比自己的孩子還金貴。”這是乳娘們的共同心聲。潔白的乳汁,鮮紅的熱血,血乳交融,共同演繹了一首軍民情深、生死與共、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
在閱讀與思考后,我想我們的作品還是以乳兒身份來表達,一定是真摯的深情的。深入膠東育兒所現場,一個小搖籃、一雙小鞋子、一排排小凳子,再現了當年乳娘們和孩子們的生活場景。2024年7月,最后一位乳娘離開了我們,她的離去讓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更加令人懷念和敬仰。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的當事人走了,不意味著這段歷史也走了。它記錄在文獻檔案中,凝結在建筑文物上,更傳承在我們的記憶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下與未來。我們走進小學校園,帶領小學生一起誦讀。強化歷史記憶,增強情感共鳴,希望一種精神能夠薪火相傳!
莫忘石上血指印,曾拓山河一寸丹。
且將大愛融薪火,敢教青春換碧天。
吾輩自強化春潮,后浪拍岸續征帆。
拼將此身報家國,甘以寸心筑河山。
閃電新聞記者 周諾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