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2日訊 9月10日下午,“見證河湖蝶變 共建美麗山東”媒體行記者團走進泰安市岱岳區天平湖。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激增與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形成鮮明對比,生活污水直排和偷排、垃圾堆存等問題接踵而至,導致天平湖生態系統嚴重受損。近年來,泰安市岱岳區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引領,持續推進天平湖生態環境系統治理,通過控污截源、生態修復、文旅融合等多項舉措,實現了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綜合效益,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協同共進的新路徑。
天平湖位于岱岳區核心區域,水面面積達3.5平方公里,流域面積85平方公里,素有“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美好寓意。然而,此前湖區曾面臨村莊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態退化等問題。為此,岱岳區統籌推進“治水、興城、惠民”三大工程,系統實施五大治理措施:在源頭控污方面,岱岳區堅決推進沿湖19個村、4萬余人的整體搬遷,徹底清理周邊畜禽養殖和入湖排污口,從根本上遏制污染輸入。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新建污水管網18公里、雨水管網20公里,全面實現雨污分流,確保“污水入管、清水入湖”。
生態修復同樣不遺余力。全區累計投入20億元,開展石臘河上游8公里河道治理,建設環湖路12公里、公園連廊10公里、濕地1200畝,逐步恢復湖岸帶生態功能,構建起“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格局。
日常管護亦未松懈。通過組織志愿服務活動、加強社會監督等方式,岱岳區廣泛動員公眾參與湖區管理,有效維護了親水環境和公共空間衛生。
更值得關注的是,岱岳區成功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天平湖為核心,融合泰山文化和現代旅游,重點打造天平湖景區、泰山秀城等項目。2025年央視跨年晚會在此成功舉辦,進一步提升了區域知名度和影響力。如今,天平湖景區已成為泰安旅游“雙核”之一,形成“登泰山+游天平湖”的文旅融合新生態鏈。景區自開放以來,每年接待游客約350萬人次,帶動周邊就業近萬人,真正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統一。
經過系統治理,天平湖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湖區生物多樣性顯著恢復,現有魚類48種、大型底棲動物19種,天鵝、骨頂雞等珍稀鳥類也成為常客。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美麗河湖正成為岱岳區一張亮麗的生態名片。
岱岳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貫徹生態文明理念,鞏固治理成果,推動天平湖從“美麗河湖”向“幸福河湖”邁進,為打造省級美麗河湖與生態保護示范區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