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25-09-14 15:42:09
原標題:日本侵略軍對濟南的占領與潰敗
來源:濟南日報
原標題:日本侵略軍對濟南的占領與潰敗
來源:濟南日報
□謝魯海
1945年12月27日,山東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濟南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司令部大禮堂(今大明湖畔“奎虛書藏”樓的大閱覽室)舉行。
19世紀末,日本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開始對周邊國家
進行侵略擴張。對我國,日本策劃實施了甲午戰爭、參加了八國聯軍、發動了以奪取我國東北為目標的日俄戰爭。1927年,日本內閣召開了以解決“滿蒙政策”為中心議題的“東方會議”,狂妄宣稱:“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第二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軍就占領了濟南,即1928年發生的“五三慘案”。
從1928年武裝占領濟南,至1945年徹底潰敗,濟南軍民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了長達10余年的英勇斗爭。在日軍占領濟南那血雨腥風的日子里,濟南軍民浴血奮戰、堅強不屈,充分表現了與一切侵略者血戰到底、不獲全勝決不罷休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五三慘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發生在1928年5月3日的濟南“五三慘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戰。這是共產國際在慘案發生后,即告知全世界的,后被國際關系史和世界戰爭史以充分證明。這一觀點至今仍未引起中國史學界尤其是濟南這一發生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對濟南抗日斗爭的先驅性和偉大性沒有以更高的視野、從更大的歷史背景中去認知。
當“五三慘案”發生后,共產國際發表了《對濟南事變宣言》,明確尖銳指出:“日本所發動的戰爭(即濟南事變),可以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帝國主義者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世界大戰,為流血的殘忍的征服一切被壓迫民族人民的世界大戰。”濟南“五三慘案”的后續結果發展,證明了以上“宣言”的正確性。
發生在濟南的“五三慘案”不只是簡單的中日兩個國家在20世紀前期的一次外交事件的交涉與沖突,而是日本政府開始落實“東方會議”確定的“新大陸政策”,其核心就是辱華示強,對中國挑戰,占領中國使其淪為殖民地的軍事戰略第一步;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年后,世界帝國主義列強積蓄力量、磨刀霍霍,策劃新的瓜分世界戰爭的開始。之前日本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占了便宜,制勝大國中、俄,已經狂野之極。再在山東濟南用兵,日本認為理所當然:一是東北和山東早已劃為日本勢力范圍;二是1928年4月,北伐大軍北上山東、直隸,損害了日本侵華的戰略部署與既得利益。日本必依仗強大軍力,給北伐軍北上以阻擋與破壞。
事實上,早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就把在中國的擴張當作“良機”,第一次出兵山東;1915年又提出了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從與世界諸列強共同瓜分中國改變為一心獨霸中國。
1927年3月,直魯聯軍防線被北伐軍突破后,5月,日本軍隊第二次出兵山東,登陸青島,圖謀沿膠濟鐵路西進,阻擋北伐軍北上,后因北上行動當時放棄,日本軍隊無機滲入,9月撤回了日本。
當日本得知北伐軍將抵達濟南時,從天津、青島調兵入濟,至1928年4月28日,在濟南的日軍已達3000余人。5月1日起,日軍
挑釁阻攔中國軍隊進入商埠。5月3日,日軍在預定方案下,開始了極為野蠻的屠殺。前后十幾天內,被日軍炸死、槍殺、刺死的中國軍民達1.7萬余人,被捕受傷者亦達7000余人,連國民黨政府外交部山東交涉署特派員蔡公時,也在外交交涉時被日軍慘無人道地割去耳鼻、挖掉雙眼與舌頭后遭槍殺。與蔡公時同時遇難的外交官員還有16人。
蔣介石對日軍的暴行不敢應戰,命令軍隊撤出濟南。北伐軍中義勇官兵,進行堅決抗戰。李延年團等部官兵在濟英勇作戰,殺死100多名日軍;有北伐軍一個排與日軍作戰,彈盡后拼刺刀,全部戰死陣地上;有的俠士夜晚刺殺日本官員。在日軍增兵入濟,炮轟濟南后,濟南守軍于5月10日撤出濟南,5月11日濟南失陷。濟南市民傳唱《濟南慘案歌》:“濟案之役,日人侵我邊防,殺我善良,據我魯疆……家可以破,濟案不可忘!身可以死,濟案不可忘!”
在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毛澤東,在1928年10月撰寫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中,鮮明指出了“五三慘案”的極其重大的根本性影響和本質上的轉折意義:“中國的民主革命的內容,依國際及中央的指示,包括推翻帝國主義及其工具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民族革命,并實行土地革命,消滅豪紳階級對農民的封建的剝削。這種革命的實際運動,在一九二八年五月濟南慘案以后,是一天一天在發展的。”反帝反軍閥反封建的革命火種特別是堅決抗擊殖民中國的日本侵略者的決心,從此深深埋進了中國民眾的心底中。中國人徹底認清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未來走向,丟掉幻想,從血泊中挺起了胸抬起了頭,準備戰斗成了時代最強音,“五三慘案”和濟南守城戰是中華民族從精神上全面抗日的開端,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重塑。
趵突泉公園內的五三亭。
日軍再占領濟南又造成眾多慘案
國弱民辱,殖民地民眾成了亡國奴,泉城百姓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呻吟哀鳴。1937年12月23日,日軍在濟陽渡過黃河,24日韓復榘率部南逃,日軍27日占領濟南;1938年1月1日,萊蕪縣被日寇攻占。濟南的失陷,使廣大民眾落入日本法西斯的魔爪。日本侵略者在濟南制造了一系列滅絕人性的慘案。
1937年11月13日下午,日軍從東、南、北三面攻進濟陽城,將1800多名民工和200多名逃難百姓逼入預設伏擊圈,用火炮、機槍等屠殺;攻入濟陽后7天內又殺害百姓402人,重傷19人,燒毀房子近600間,濟陽城變成一片廢墟,街上尸橫遍野。
1937年11月15日,日軍占領黃河鐵道橋北鵲山,被日軍槍擊、被逼跳黃河死亡50余人,傷百姓數十人。
1938年2月13日、14日,數百名日軍突然包圍了長清縣大彥村,點火燒毀數百間房屋,搶走大量財產和大批牲畜,用汽油活活燒死20多個老人,并殺死無辜民眾144人。
1941年4月21日,日偽軍1000余人對萊蕪白冶子村進行包圍突襲,將村中八路軍地方武裝后勤物資進行破壞,毀壞小工廠機器,燒毀大量棉花、布匹、紙幣和房屋,槍殺地方武裝人員和群眾100多人。
1941年初至1942年底,日軍在萊蕪東見馬莊安建立據點,將抓到的共產黨員、八路軍傷病員等殺害后,埋在一墓地的土窩坑中,豎牌“八路墳”,據不完全統計,有160多名抗日軍民葬在此墳中。
日本侵略軍在濟南全面統治期間,僅在濟南西部琵琶山就殺害我抗日軍民和愛國志士達幾千人,留下一座“萬人坑”。上世紀50年代,濟南市政府和檢察機關組織挖掘,發現746具較完整尸骨,零散人骨難以計數。到上世紀90年代,工廠車間擴建施工時,仍不斷挖出大量尸骨。可見日本法西斯暴徒在琵琶山“萬人坑”殘殺抗日軍民人數之多。
日軍還設置了所謂“新華院”,百姓稱為“閻王殿”,一個日本侵略者殺人魔窟。據不完全統計,“新華院”先后關押中國軍民3.5萬余人,其中折磨、勞役致死2萬余人,送東北或日本本土當勞工萬余人,注射毒藥、細菌致死數百人,抗日戰爭勝利時交國民黨政府兩千余人。折磨致死的有犬咬、拳打、刑具、活埋、刺殺、餓饑、累病等。人死后,埋在無影山一帶,埋尸處白骨成堆,成了濟南第二個“萬人坑”。
濟南周邊主要的抗日根據地
“七七事變”后,國民黨當局應對日本侵略的措施不力,國民黨第三路軍總指揮、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率10萬大軍不戰南逃,致使日軍長驅直入,占領濟南。面對危難,中共山東及濟南黨組織,安排地下工作者在濟南市內開展斗爭,更多同志分赴各縣,發動武裝斗爭,先后建立起長清大峰山、章歷泰邊區、齊河濟陽臨邑邊區和平阿山區、鄒長邊區等根據地;萊蕪軍民創建了以萊蕪為中心的泰山區抗日根據地。抗日的火種播滿濟南周邊,形成“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抗日局面,為開展游擊戰、堅持持久戰,最后戰勝萬惡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軍,打下牢固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基礎。
1938年4月,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三個大隊,進駐大峰山地區,創建了大峰山抗日根據地。大峰山根據地是泰西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位于長清縣境內。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山地建立根據地之有利是人人明白的,已經建立或正在建立或準備建立的長白山、五臺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根據地都是。這些根據地將是抗日游擊戰爭最能長期支持的場所,是抗日戰爭的重要堡壘。”文中把泰山根據地作為全國重要山地根據地給予重點介紹,并說明了山地根據地的作用與意義。
章歷泰邊區根據地地處濟南南部山區,又稱“南山根據地”,也是泰山區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1939年春,中共泰山特委和從泰山東部北進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四支隊,分赴章丘、歷城南部山區開展抗日工作,創建根據地。
濟南還有一個隸屬于泰西抗日根據地的武裝力量,即駐扎在平阿山區的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平阿基干大隊,在王樓、羅圈崖一帶創建平阿山區根據地。
齊河濟陽臨邑邊區抗日根據地是冀魯邊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位于三縣交界處,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派人去此處,進行動員組織,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
鄒長邊區抗日根據地與章丘歷城北部的抗日斗爭密切相連。章丘縣的李曼村、宋怡翔,歷城的王心崇、尹天佑等拉起的抗日隊伍,同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所部,共同組成了此抗日根據地的武裝斗爭力量。
國難當頭,在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下,萊蕪軍民奮起抗爭,發動了蓮花山、金蠶寺、大英章等地起義,積極開辟敵后戰場,創建的以萊蕪為中心的泰山區抗日根據地,成為山東抗日的標志性根據地之一,為山東抗戰的最后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抗日戰爭期間,濟南黨政軍民和社會各界聯合起來,根據地軍民、地下斗爭力量、城鄉民眾團結一心,浴血奮戰、不畏敵暴、不怕犧牲、英勇殺敵,用血肉之軀筑成抗日驅寇的鋼鐵長城,打敗了無惡不作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
山東縱隊第四支隊司令員廖容標(右二)和戰友。
濟南軍民抗日戰爭的輝煌篇章
戰爭的勝敗決定于民心所向、戰略戰術運用和尚武力量的使用。在抗日武裝斗爭中,在每次槍林彈雨的沖殺時,濟南軍民機智勇敢、視死如歸、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用鮮血和生命生動詮釋了愛國情懷、英雄氣質、忠誠擔當、信念如磐的含義。
羊丘山前的鏖戰。1939年5月,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司令員廖容標率部在萊蕪香山根據地的前沿羊丘山前駐扎時,得到情報,萊蕪、章丘、歷城和泰安等地日軍集結千余人,妄圖消滅羊丘山一帶駐扎的四支隊。根據敵情,廖司令決定先打行動快的泰安進犯日軍,再伏擊東進的增援之敵,利用羊丘山寨的三門土炮,打擊章丘、萊蕪幾股日軍。在敵人涌上羊丘山時,一聲聲巨響,三門土炮開火了,打得敵人落花流水。“土八路還有炮?”日軍吃驚退卻,重新整頓,先用火力向山上射擊,再慢慢逼近攻擊。此時,埋伏在敵后的伏兵,開始圍攻,山上陣地工事內隱藏的我軍及時出擊,戰斗十分激烈。敵軍仗著裝備優勢,我軍英勇頑強利用地形,雙方混戰膠著,打著打著,夜幕降臨,不善夜戰的日軍,匆匆收兵撤出戰斗,大敗逃離。四支隊擊斃敵人140余人,打傷64人,繳獲一批武器彈藥,真正打出了八路軍戰場威風,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滅日軍一個小隊。1941年4月在木營與日軍激戰,章歷泰邊區根據地武裝隊全殲進犯的日軍整個小隊,首創泰山區地方武裝殲滅日軍一個小隊的紀錄。打擊了日軍士氣,增強了根據地軍民的戰斗意志。
斃敵少將土屋兵駐。1941年5月25日晚,日軍獨立第六混成旅團長土屋兵駐,率部對長清縣黃河西部地區進行掃蕩,在長清縣胡樓、十里霧村一帶與長清縣十區隊抗日隊伍遭遇,混戰至晚,土屋兵駐與數名日軍被擊斃。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獲悉后,通令嘉獎長清縣十區隊,延安《解放日報》、山東《大眾日報》登載了消息。
慘烈的吉山突圍戰。1942年10月16日,泰山地委專署和直屬軍事機關部隊近500人集結于劉白楊村,省委通報,日軍集中兵力掃蕩魯中,預判會合圍襲擊劉白楊村的泰山黨政機關與部隊。泰山地委決定17日清晨轉移。17日拂曉,因整理裝備物資而勞累的同志們正在沉睡中。劉白楊西山突然炸響手榴彈,隨即北山南山也響了。泰山軍分區政委兼地委書記汪洋根據情況,決定向東轉移到達吉山村。剛到村東,槍聲大作,前面十多人被射殺。部隊迅速調整,搶占南山制高點,部隊拼死沖上南山,汪洋站在山上,用望遠鏡一看,發現四面到處都是日軍。我軍已無退路,敵我短兵相接,一營營長打光了子彈,用刺刀連挑五個日軍,體力不支,面對沖上來的一群日寇,卸下刺刀,捅進自己心臟,寧死不當俘虜。我軍政人員與十倍于我的敵人殊死搏斗,6小時斃敵200余人,汪洋與干部戰士共263人在戰場上流盡了最后一滴血,壯烈殉國。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一個大而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同一個小而強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進行的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是持久戰戰略方針的勝利,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中國人民軍隊,完成了偉大光榮而艱巨的民族革命戰爭的歷史使命,譜寫了輝煌的篇章。1995年,濟南市權威部門統計,抗戰期間,長清、章丘、歷城、濟陽、商河、平陰各縣軍民與日偽軍作戰達近千次,擊斃擊傷日偽軍2萬多人,為奪取對日本侵略者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抗日烈士彪炳千秋,永垂不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