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4日訊 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是引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培育和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山東聚力推進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為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提供堅實支撐。
在東營這家新能源裝備企業,工人們正在趕制一批發往東南沿海風場的訂單,作為國內風機主軸制造的龍頭企業,企業訂單已經排到2026年。
山東金雷新能源重裝有限公司行政部副部長劉鳳偉介紹:“生產基地建設到了我們的港口腹地,運輸成本非常低廉。從廠區下線運到碼頭前沿既定的吊裝作業位置,僅需要10到15分鐘就可以完成。”
“臨港制造、便捷交付”的高效模式,得益于當地精準布局打造的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
東營市廣利臨港產業園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生偉告訴記者:“根據產業規劃我們梳理了裝備制造、基礎建設和(施工)運維這三個板塊,然后我們又根據這三個板塊從國內收集了排名前5的頭部企業,我們進行了精準招商。”
為了讓金雷落戶東營,當地實行全鏈條幫辦代辦,僅廠房建設就搶出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良好的營商環境加持,園區精準招引了多家主軸、輪轂、樁機塔筒等風電全鏈條企業落戶。然而,隨著企業相繼投產,大塊頭的風電裝備產品運輸卻成了難題。
東營市廣利港東凱港務有限公司生產部負責人任賢哲說:“新建成了兩個1萬噸級的海上風電專用泊位,總投資在6億元,主要是服務于風電大型裝備的出海,整個碼頭的年設計能力是在65萬噸,可滿足風電大件每年150臺套的運輸能力。”
目前,東營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被成功認定為2024年省級現代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
延伸集聚產業鏈條的同時,山東還在集聚區搭建平臺,推動技術創新突破。這幾天,青島一家海洋生物公司正在生產一批海藻多糖藥用空心膠囊,在這里,海洋植物經過創新應用變成了下游醫藥企業綠色轉型的生物原料。
青島聚大洋藻業集團副總經理吳洋介紹:“小小一粒膠囊,因為它是隨著藥物一起進入到消化道里面去。海藻膠囊因為它的原料是比較天然的,生物安全性是很好的。”
傳統明膠膠囊原料主要來自動物皮骨,存在重金屬殘留的可能。企業依托園區搭建的創新平臺,聯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攻克海藻多糖膠囊溶膠配方和干燥技術,讓產品實現了從工業級到食品級再到醫藥級的“三級跳”。
青島聚大洋藻業集團董事長吳仕鵬告訴記者:“一噸食品級的海藻膠也就10萬人民幣左右,用在醫藥方面,它就得是一百萬甚至二百萬到三百萬元,我們未來呢,從8條(生產線)到32條,100條最終要實現200條線。”
目前,青島西海岸新區現代海洋生物產業集聚區匯集了聚大洋藻業、明月海藻等80余家海洋生物醫藥企業,逐步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生態。以鏈主項目、特色產業、專業園區為發展主線,山東統籌利用中央和省各類海洋產業扶持資金,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海洋處處長單昆表示:“目前,已培育13個集聚區,涉海規上企業總產值超1400億元,涉海產業集聚度達78%。”
按照規劃,到2027年,山東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數量達到20個左右,產值超100億元的集聚區達到10個左右,成為支撐“藍色經濟”動能澎湃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