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寧日報
2025-09-11 09:16:09
原標題:運河新生:濟寧打造北方內河航運新藍海
來源:濟寧日報
原標題:運河新生:濟寧打造北方內河航運新藍海
來源:濟寧日報
新能船業自主研發的新能源船舶在京杭大運河上行駛。■濟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國慶 攝
■濟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宋娜
濟寧,一座不臨海的城市,以近億噸的年港口吞吐量、連續三年翻番的集裝箱數據,以251公里航道64條內河航線26條集裝箱航線直通150余座城市的魄力,在京杭大運河的波光里,孕育出一片連接南北、通江達海的“新藍海”。
這里的每一次集裝箱智慧化吊裝,每一列鐵水聯運班列啟程,每一次制度與技術的創新,都在重構著北方內河航運的價值坐標——近日,伴隨著《關于加快推動北方內河航運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落地,濟寧建設北方內河航運中心的宏大藍圖鋪陳展開……
破局:
用“內河思維”重構地理邏輯
在濟寧的內河港口,無人駕駛集卡車借北斗導航精準穿梭,操作員遠程操控軌道吊完成裝卸,單人身兼四崗仍保持100%準確率……
這里沒有出海口,卻打破了內陸港的效率桎梏——依托“一單通關”“云上海關”實現報關、報檢、放行全流程線上辦理,內河貨物與沿海港口享受同等通關時效;這里沒有出海口,卻織就了鮮活農產品的出海快線——每周一班的冷鏈班車,12小時將金鄉大蒜送抵青島港,再借青島港國際航線發往全球;這里沒有出海口,卻打通了跨區域運輸的銜接堵點——來自晉陜的煤炭經瓦日鐵路直抵港口,無需落地倒裝即可裝船入運河、南下通長江。
每一個環節的高效協同,都在重構“出海口”的定義,讓內河與海洋在此完成無縫接力。
這種突破,源于濟寧對自身地理稟賦的清醒認知:不臨海的“短板”,恰恰能轉化為連接內陸與沿海的“獨特優勢”。濟寧錨定千年大運河的樞紐價值,在關鍵節點“點穴式”布局——建梁山港、修瓦日鐵路專用線,以“豐”字型運輸網絡為骨架,搭建起貫通東西、連接南北、通江達海的物流大通道;規劃“一干雙線十二支”航道網,當前已實現621公里通航里程,將山東沿海港口群與中原腹地連為一體;“公鐵水空”多式聯運體系卻讓濟寧成為瓦日鐵路與長江水道的交匯要地,5000噸級船隊從這里啟航,經運河入長江、通大海,“沒有海” 反而成了輻射更廣的優勢——畢竟,并非所有貨物都需直抵遠洋,連接內陸與海港的 “中間樞紐”,往往是效率最優解。
如今,從濟寧內河港口出發,貨物向西融入 “絲綢之路經濟帶”,向南對接 “長江經濟帶”,向東銜接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向北連通 “環渤海經濟圈”。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連續三年翻番。今年前7個月,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6533.7萬噸,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5.5萬標箱,穩居全省內河港口首位,為魯西南企業節省超20%物流成本;64條內河航線26條集裝箱航線覆蓋16個國家150多個城市,構建起比單一海港更細密的國內循環網絡,濟寧也因此一躍成為山東對外開放的全新增長極。
濟寧用實踐證明,地理稟賦從來不是宿命,思維方式才是決定發展邊界的關鍵。
深耕:
讓“過路經濟”長出產業根系
運河碼頭自古是貨物中轉地,但濟寧的格局遠不止于此。
在梁山港煤鋼物流園,更多產業在這里將上下游鏈接得更加緊密,讓“卸完就走”的煤炭運輸,延伸出鋼鐵加工、裝備制造的全產業鏈;在魚城港萊賽爾纖維園區,4條世界最大單線生產線將與配套碼頭聯動,將“運原料”變成“產成品”,達產后“產業”的跨越,正是濟寧“新藍海”的核心競爭力。
山東新能船業的車間里,藏著這種轉變的微觀密碼。工業機器人的弧光中,依托標準化模塊分解、分段式建造工藝,新能源船舶的建造周期被壓縮至3個月,材料利用率較傳統工藝提升15%。更關鍵的是,這些船不僅滿足本地港航需求,還敲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2025年6月,為法國達飛海運集團建造的182TEU純電動力內河集裝箱船正式開工,成為我國純電動力內河集裝箱船舶首次出海的標桿。截至2025年 8月,企業已開工建造新能源船舶90艘,在濟寧新能源船舶建造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當“港航貨運需求—船舶制造供給—城市配套服務”的閉環逐步形成,運河便不再只是單一運輸線,而成了滋養臨港產業的“經濟血管”。
當前,《濟寧北方內河航運中心建設五年規劃》加速推進,在此框架下,濟寧正系統性布局臨港產業發展:一方面,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九大核心產業”,聚力培育壯大產業能級;另一方面,差異化打造梁山港煤鋼物流園區、龍拱港集裝箱示范園區、順達港綜合物流園區、魚城港萊賽爾纖維物流園區等“七大百億級特色臨港園區”及配套功能區,通過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構建層次分明、協同高效的產業格局,為千億級臨港產業集群筑牢根基。與此同時,濟寧還以融匯數易平臺為依托,拓展大宗商品貿易,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吸引高端物流要素集聚,建設全國性數字化大宗商品交易樞紐,年內港航營收將突破1000億元。
這種“港產城”融合的智慧,正在重塑城市空間。“前港—中產—后城”的布局,讓港口作業區、產業園區與城市生活區有機銜接:梁山港的鐵路專用線直通車間,龍拱港的冷鏈物流帶動周邊加工產業,新能船業的技術突破催生配套研發機構。當港口不再是孤立的貨運節點,而是與城市肌理深度咬合的有機體,運河經濟就有了穿越周期的韌性。
致遠:
在綠色智慧中搶占未來賽道
站在“雙碳”時代的門檻上,濟寧的“新藍海”正呈現更清晰的綠色底色。新能船業研發的LNG動力船,以濟寧龍拱港到江蘇太倉港航線為例,每百公里比柴油船省300元,單船年節約可達10萬元;純電船舶實現零排放,相較于傳統柴油船,污染物排放降低90%以上。這些創新不僅是環保要求,更成為市場競爭力——京杭運河山東段新能源船舶免費過閘的政策,讓2025年訂單已排滿的新能船業,成為區域船舶制造復蘇的“主引擎”。
智慧化則讓傳統運河煥發新生。“云上龍拱”系統通過報關、查驗全流程數字化,將報關周期壓縮30%,實現外貿箱“到港即落箱”,大幅減少貨物滯港時間;綜合交通“智慧大腦”更打破區域數據壁壘,與長江航道局、蘇北航務管理處等建立跨區域數據協同聯盟,推動電子航道圖“干支聯動”,不僅實現長江水系數據實時互通,更使濟寧段船舶周轉效率提升40%,顯著降低航行成本;龍拱港作為全國首家全流程無人化、無人運輸常態化運營的內河集裝箱港口,更以智能化升級重構作業模式:無人集卡精準穿梭于堆場與碼頭,自動化岸橋實現“一秒對位”,集裝箱“鐵水聯運”零等待轉運,裝卸效率較傳統港口提升80%……當北方內河還在比拼吞吐量時,濟寧已在制定綠色智慧航運的標準——這種超前布局,讓其在《山東省港口與航道布局規劃》中坐穩“核心港”位置,更獲得國家港口型物流樞紐、多式聯運示范項目等政策加持。
現階段,我市加快建設北方內河航運中心,既錨定“綠色”深耕技術迭代——推進港口岸電普及、船舶清潔能源替代,打造京杭運河綠色航運示范;又聚焦“智慧”完善體系構建——升級港航數字化平臺,推動航道、港口、船舶數據全鏈路貫通,讓“數據跑”替代“船舶等”,以“綠色+智慧”雙輪驅動,持續鞏固北方內河航運的領先優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